老实实的庄户人家,可能并没有那个途径跟关系,能够把这些粉条卖出去。
这时候就需要我来出马了,我来当这个中间商,
把他们做好的粉条都买过来,然后再转手卖给第三方。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我不用出什么力,只需要垫钱就行了。
说白了,就是他们出力,而我找销路,他们自己的家庭作坊,就相当于另外一种形式的加工坊。”
依照霍舒耘的想法,她觉得做中间商其实也挺赚钱的。
只要不怕赔钱,有足够的资本。提前把大家做的这些货都给收了。
转手卖出去的时候,一斤涨价三文,一百斤就是三百文。
村里百十户人家,每天这个出货的量加在一起,再乘以一年365天。
这可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而且最可怕的是,这是无本生意。
霍舒耘并不需要出太多的力,只要转手一趟就能收钱。
这里面的利益换算,贺闫自然也能算出来,但是他好奇的是:
“万一村里面的乡亲,并不想把货卖给你,而是想自己找销路怎么办?”
“普通庄户人家,如果家里面土豆跟红薯的存货,有几千斤的话。
他们不一定敢先把这几千斤的红薯,都做成粉条,然后再去找销路,因为他们承受不起失败的风险。
如果他们找不到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