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31章
第31章
“柳园中,可还安好?”
帐中摆满了精致的饭食,桌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却无人得暇享用。明蕴之一坐定,便忍不住问道。
“一切都好,都好。”
赵嬷嬷笑着道:“老爷如今不带学生了,整日里写写字,钓钓鱼,晒着太阳,惬意的很。老夫人时常下山,找从前的姐妹吃茶,心情也好。二位常念叨着,要寻个时日入京,见见娘娘呢。”
明蕴之眼眶湿润,低头片刻,又抬眼道:“怎能劳烦二位长辈,该是我这个不孝子孙去探望他们才是。”
两位老人都过了花甲之年,腿脚不便,乘车赶路更是辛苦,益州离京城如此之远,她便是再想念外祖父外祖母,也从没想过让他们千里迢迢而来。“只是……这机会难寻。”
她笑意泛苦,垂了下来。
“哪里难寻了,日后总有机会的。”
姚玉珠扬声安慰:“益州再远,一个月还到不了?我听裴晟说,二哥不是在着手修建什么什么渠么?到时候通了水路,更快了!”明蕴之看向她,问道:“……什么渠?”
姚玉珠被问住了,戳齐王:“问你呢,回话呀。”齐王自己学了个半斤八两,急着朝妻子卖弄,实则自己还未弄明白,谁知晓平日从不刨根问底的二嫂竞上心起来。
“就,就那个嘛……“他支吾几声,绞尽脑汁。“兴平渠。”
朗润男声含着几分笑意,响起道:“现今还未修好,兴许再过个三五年,便好了。”
姚玉珠满脸崇拜地看向声音来处:“沈大人当真博学多才!”齐王见妻子夸了别人没夸自个儿,幽幽叹了口气。“至多三年。”
裴或放下茶杯,淡声道:“水路通后,孤陪你一道回益州。”明蕴之满脑子转着“三年”、“兴平渠”,生平第一次顾不上身边有些奇怪的场面。
齐王看了看桌上众人,心里嘀咕几声。
…怎么聚成了这个样子!
沈大人究竞是怎么加入进来的一-还有二哥的表情,也太让他觉得阴森了!昨日,二嫂与二哥去了西山行宫。到了晚间,二哥遣人来,请他帮忙安置一个嬷嬷。
他原先不知有何必要千里迢迢请来一个老嬷嬷,询问过后,准备出发时,听沈大人道:“…那嬷嬷姓赵?”
“老师认识?”
齐王问。
“若是个圆脸、约莫五六十岁的妇人,“沈怀璋轻笑:“或许是识得的。”他都这样说了,二人便一道同行。那嬷嬷一下马车,见到沈怀璋,愣了好一会儿,指着道:“这不是沈家那个泥……哎!皮……不对,沈家那孩子嘛!”沈怀璋哈哈笑了几声,笑意爽朗:“看来娘娘从前在家,都是这样称呼我的。”
齐王早知沈大人与二嫂相识,那日亲眼见他们说过话,只是他一心缠着老师问问题,倒是忘了问这些事。
这才知晓,原来二嫂与沈大人,是幼年的老相识。赵嬷嬷被请进帐,与沈怀璋说了好一会儿话,直至入夜,沈怀璋才道:″嬷嬷初来京城,可有甚不适?”
各处水土风貌俱不相同,舟车劳顿之后,更易出现水土不服之症:“晚辈那里有个方子,正好还存了几味药,嬷嬷若愿意,明日晚辈便送来。”赵嬷嬷自然说好。年岁大了,总有些不适之处。齐王眦牙咧嘴,看着眼前这一桌。
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二嫂与二哥回来的时候送到了,还恰巧让二嫂听见。二嫂多体贴的人呀,当即问了是否有用晚膳,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便将人留了下来。
一行人就这样坐在一处。
沈怀璋与太子、王爷王妃的共处一室,毫无任何畏怯之色,坦坦荡荡,说笑自如,倒是比旁人多了几分胆识。
一边是最近最为敬佩的老师,一边是他的好二哥,齐王最机灵不过的人,也不由得头疼。
“苦着脸干嘛呢,"姚玉珠唤他:“没瞧见今日大家都很欢喜吗?”齐王笑意苦涩,看向前侧。
明蕴之哪里顾得上这些小心思,再三确认外祖家一切安好,这才放心,笑着道:“是,阿爷是这么个性子!”
当年柏丰益跟着先帝打天下时,就不是上战场的武将,一介文官,是个顶多能提剑挽个花架子剑花装一装的文弱书生。可就是这样的书生,在敌方潜伏之人引起城中骚乱的时候,咬着牙将怀着身孕的妻子背起,鞋都来不及穿,就这么光着脚跑了好多里地。
等到终于敢歇口气的时候,那双脚已经血肉模糊,全然看不得了。外祖母与她说起往事时,仍旧惊讶。平时瞧着甚至有些风流桀骜的文人,不知是怎样的心念,支撑着他忘却疲累与疼痛,跑了那样远。明蕴之在家中,父母尚算恩爱,父亲只有一两通房,妾室敬重母亲,从不敢闹事。去了柳园,又是自幼听这些故事,心中自然暗含了些期盼。外祖父与外祖母,是切切实实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回忆起益州往事,只有三个出自益州的人能说得上话,还有个什么都能聊得来的姚玉珠一个劲儿地问着,话题总结束不了。两柱香的时辰过去,反倒越说越热闹了。
齐王忧愁地看着茶水一杯接一杯饮着的二哥,暗道不成。这样铁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