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一派胡言
内侍尖细的嗓子喊出"有事启奏一-"薛理精神一振,等着“无事退朝"喊出来第一个走人,内侍却停下。
薛理仰头看去,小太监端着托盘上前,内侍打开圣旨,看样子要颁布什么诏令。薛理呼吸一顿,还要继续?
四更天起,五更天出发,为了配合他的时间,林掌柜两眼一睁就上车,洗漱用品都带去店里,此刻殿内敞亮,最少辰时,还没完吗。薛理万分想问,同平章事日日在做什么?竞然样样都要皇帝拿主意中本朝承前制,六部之外除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大理寺和御史台,还有三省和枢密院,但相比前朝有很大不同。
枢密院可以调兵遣将,兵部负责全国军队日常事务。如果拿仁和楼打比方,枢密使是掌握香料配方和食谱的掌柜林知了,兵部长官更像后厨管事。至于金吾卫,也是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省不如前朝权重,权利被六部削弱,尚书省多年没了长官,形同虚设,中书门下甚至合并一处,两省长官也不再是丞相。朝廷也没有专设“宰相"一职。真正的宰相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议政的地方又称“政事堂”,同枢密院共掌天下大政。
不过“同平章事”无品秩,无定员,凡五品以上官吏皆有机会兼任。有了这个官衔可以参与中央决策,权利如同丞相,因此上到朝堂下到坊间,都把有此头衔的官吏当成丞相。
本朝就有三位丞相。
究竞是多大的事,皇帝不能同三位丞相商议。薛理双脚麻木,左右看一下,没人注意到他,左脚倒右脚,右脚倒左脚,顺便听一下内侍念什么。
“削减公费开支"六个字传入耳中,薛理眼不涩腿不麻,心心说早朝就应该讨论这样的事。什么游侠贪官,该杀杀该抓抓,没有必要浪费所有人的光阴!不知道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吗。殿内议论纷纷,薛理打起精神等着皇帝令众人肃静,没想到内侍又拿出一份奏章,增加军费开支。
话音落下,薛理听到身边工部同僚嘀咕:“怎么有点像拆东墙补西墙?”殿内议论声少了一半。薛理眼观六路,发现手握兵权的同僚们个个面面相觑。先前准备出列反对的文臣都朝武将看去。说“看"有点含蓄,说“瞪"更为确切,仿佛这两道圣旨是枢密使和兵部尚书伙同金吾卫大将军撺掇陛下定的。
这两件事应该没法绕开户部吧。
薛理朝户部尚书看去,只能看到其侧脸,但也能看出他神色复杂,像是早知此事,苦劝无果,又不敢提前泄露出去的无奈。薛理在心里数"一,二一一"三没数出来,御史大夫出列,薛理愣了一瞬,没看错吧?监督百官的御史台长官比任何人都清楚百官拿公使钱做什么。他居象第一个反对?薛理倍感荒谬。
梦里好像没有这些事?梦里也不可能有,薛理三天两头杀人,菜市口的血就没干过!
皇帝神色愕然,显然也没有想到御史大夫第一个出来。皇帝感觉他应该是不赞同提高军费开支,就问他何事。
御史大夫语重心长:“陛下,太宗皇帝设公使库为支付官员的宴请接待等开支,如此不但可以规避官员贪腐,钱出国库也是为了体恤民情啊!”太宗乃开国皇帝,当今天子对其很是敬重,闻言不由得面露犹豫。礼部尚书出列:“陛下,公使钱也是为了士大夫出行的劳役之用。若是废除一一”
神色茫然的兵部尚书一个激灵,本能出列打断:“陛下何时说过废除公使钱?”
礼部尚书侧目:“每人每次不得过百,每月不得过五百文,我请问宋大人,何以宴乐?《周易》有云,君子以饮食宴乐。《诗经》亦有云,俭不中礼。是希望自本朝起,弦管生衣,金甑有尘,礼崩乐坏吗?”薛理不禁暗啧一声,怎么比我还会大做文章!兵部尚书被问得哑口无言。
御史大夫突然跪下:“请陛下三思!”
礼部尚书跟着跪下:“请陛下三思!”
兵部尚书急了,又想反对,皇帝转向枢密使,“孟长,依你之见呢?”枢密院刘孟长苦笑,陛下真会矛盾转移啊。此话言外之意,他敢反对,前一道圣旨废除,后一道增加军费开支的诏令同样废除。
增加军费开支的诏令中不止有安置军人遗孤遗属,提高边关将士在职补贴,还有一笔没有明确的开支,或许是叫工部研究兵器,亦或者是叫兵部修缮军人住房等等。
今日若叫此令废除,莫说他这个枢密院一把手,就是兵部尚书也不必活着走出皇宫。
刘孟长:“陛下只是削减公费开支,并非废除,也不是取消每月的在职补贴。每人每次百文,足够买一斤羊肉,一道素菜一个汤和三五个炊饼。食量如日日训练的禁卫也可吃饱喝足。臣替百万将士谢陛下体贴之恩!”兵部尚书立刻附和:“臣替百万将士谢陛下隆恩!”两位侍郎慌忙出来,异口同声:“臣替边关将士谢陛下隆恩!”好了,四比二,暂时武将胜!
薛理见所有人都被两道圣旨吸引,无人注意他,抄着手看热闹。这些事他不打算掺和,也不能掺和。
内侍刚提到“削减公费开支”,薛理只觉得意外,提高军费一出来,他就意识到是太子的主意。
去年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