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散发着夹杂着酸味的香味,想着吃馒头吃菜的其他食客因此也决定来一份酸菜鱼。
伙计提醒食客先喝汤。仁和楼的食客很听劝,伙计话音落下,食客就盛一碗汤。浓而不腥的鱼汤叫食客又惊又喜,也很适合寒冷的冬日,以至于连喝三碗才想起来啃馒头吃鱼肉。
结果显而易见,后厨灶和炉子同时开火,三十条鱼不到一个时辰卖的一干二净。
如此过了三天,腊月初四下午,林知了把税交了,属于东宫的那份分红也算出来。
初六上午,林知了带着两名伙计去钱庄提钱。回到店里约莫两柱香,魏公公进门,伙计帮忙把钱抬上车,林知了请魏公公屋里聊几句。
魏公公低声问:“出事了?”
林知了笑道:“怎么会啊。是别的事!店里还缺几个人,我想问问东宫有没有闲人。若是没有,我可就从外面找了啊。”魏公公闻言放松下来:“此事待咱家回去问问。”“顺便问问殿下要不要腊八施粥。若是殿下同意,明天我跟寺庙商量下。四百斤米应当可以煮两大缸。三贯钱足矣。"林知了道。魏公公闻言很是意外:“不在仁和楼啊?”林知了微微摇头:“仁和楼卖的早饭里面有八宝粥。在仁和楼施粥,会被有心人说我小气,不舍得放花生红枣。放在寺庙里省心,奸佞也不敢把佛祖扯出来说三道四!”
魏公公感觉此事可行:"你等我消息。”
过了半个时辰,仁和楼开门前一炷香,魏公公骑马回来,给林知了二十两银子。林知了收下,对魏公公说:“我再加五两,算是仁和楼所有人的一点心意。下午就去寺庙。”
林知了行事周全,魏公公对她十分放心,就叫她自行决定。申时,林知了骑着小毛驴去南城。
从林知了家所在的宣平坊往北,几乎没有穷人,不需要林知了施粥接济。兴许没有糖和枣的白米粥还会被嫌弃。是以林知了把施粥地点定在位于南城的普昌坊。
晋昌坊往南二里多路就出城了,远离京师繁华地段,房价便宜,住户多是穷人。寒冬腊月在此施粥,无异于雪中送炭!恰好晋昌坊有一座慈恩寺。
慈恩寺监寺对仁和楼的林掌柜早有耳闻,因为京师饭馆女掌柜不少,可是能打理一座酒楼,还把丰庆楼前掌柜逼到告御状的女掌柜只有她一人。林知了的长相不是时人喜欢的小家碧玉,说好听点脸颊饱满圆润似鹅蛋,用陈文君的话说就是"大脸盘子”!
在监寺看来,林知了天生福相。
林知了道明来意后,监寺立刻同意。
回到仁和楼天色已晚,林知了决定明日再告诉众人她的决定。翌日上午,采买把食材送回来,再次驾着毛驴车去市场。腊八节薛理有三天假,从初七到初九,闲着无事便与他同去。柴米太多,两人忙到午后才把二十五两银子花的一干二净。慈恩寺监寺为仁和楼腾出的库房塞得满满的。
翌日,五更天,林知了到店里就把毛驴给两名采买,叫他们驾车去慈恩寺煮粥。慈恩寺的师父们给他们打下手,因为这批粥是仁和楼的,自然不好全交给别人。
慈恩寺年年腊八都会施粥,只是极少罢了,两炷香就完事。因此天还没亮周围贫民就来排队。
然而今日坊间百姓发现米粥源源不断地从寺里抬出来。从辰时到巳时还没结束。
百姓忍不住找施粥的小和尚打听,“今年怎么这么多米粥啊?”小和尚指着旁边的八宝粥:“那边是寺里做的。这里的米粥是仁和楼送来的。”
南城百姓对仁和楼有些印象,就问是不是那个皇家酒楼仁和楼。林知了叮嘱过,不可以做好事不留名,也不可以故意显摆。仁和楼的采买闻言便说:“是也不是!”
不出意外,此话勾起百姓的好奇心,继续问采买什么叫是也不是。采买回答:“以前是皇家酒楼,现在也算皇家酒楼,不过已经被陛下送给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