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后,朝廷给百官放忙假,薛理带着同样放假的林飞奴去乡下给二哥二嫂搭把手。
期间林蜻蜓再也没有去过仁和楼。
林知了耳根子清净,心情大好,到北屋看到半框吉祥果就想分给众人。端午节过后,魏公公亲自来拉分红,顺便给林知了捎一筐水果。有种在皇庄的五月桃,还有金黄的杏,还有个头虽小,但又红又甜的苹果。虽然魏公公没说是太子赏的,可是这个时节关中水果不多,一筐几十斤必然要上报太子妃。太子妃给的,不就是太子赏的吗。基于这一点,林知了只给二哥拿四五斤,又拿回家四五斤,余下的都放在仁和楼屋里,他们一家四口慢慢吃。
可是等薛理和林飞奴回来,杏该坏了。要是一人一个分下去,一来显得寒酸,二来洗碗工拿回家炫耀,有可能节外生枝。林知了犹豫片刻,等洗碗工走了,朝外看一眼:“钱二牛,去厨房拿个盘子。”
钱二牛拿着大盘子进来,看到林知了往盘子里放苹果,忍不住说:“掌相的,这是太子赏给你和薛大人的。你给我们吃,不合规矩。”林知了微微摇头:“不是的。"到厨房交给做菜的厨子,叫他们洗干净,一半去皮切小块,一半无需去皮。
林知了叫徒弟烧火,她煮冰糖。
随后林知了做拔丝苹果。
这几年林知了日日跟厨房打交道,又因为每天回去都要做饭,对火候的掌握极好,哪怕第一次做拔丝苹果也没有翻车。只是不如老厨子做的精致。
林知了叫厨子和徒弟们尝尝。
厨子小心夹一块,刚咬下去就听到"咔嚓”声,外酥内软还拉丝。甜甜的苹果裹着糖衣,照理说应该甜的劓心,然而并没有。薛瑜一边拉丝一边说:“三嫂,这个好吃。我们可以卖吗?”林知了:“现在不行。苹果太贵!”
薛瑜想想仁和楼的定位,什么便宜卖什么:“那杏呢?”“你给二牛十文钱,叫他去路口买几斤。"林知了朝厨子看去,“现在的杏便宜,你们用杏练习这道菜!”
厨子们连连点头。
林知了想想今年没有加新菜,“我再准备两道菜吧。”俞管事:“香酥鸡吗?”
林知了微微摇头:“香酥鸡耗时长,成本高,多数食客都不舍得买,不适合仁和楼。你去拿红枣一一"又指一个厨子,“挖一碗糯米粉。“又叫徒弟剥花生。厨房人多,食材齐全,不过一炷香他们就把林知了所需的东西准备好。林知了要做的是夹心红枣,又名“心太软”,还有老醋花生。这两道菜做好,天快黑了,林知了和薛瑜吃点东西就驾车回家。林知了走后,厨子们感叹,只是一道老醋花生就能撑起一家小店。徒弟闻言不禁说:“卤猪下水也能撑起一家店啊。“停顿一下,又说,“等我四十岁,我攒了钱买了房,就去卖卤肉!”厨子想想以后:“我要收几个徒弟,他们赚钱养我,我给他们照看孩子!”徒弟说:“不如我们买到一起,相互也有个照应?”几个太监厨子觉得可行。
宫女厨子互看一下,也决定买到一起。
被林知了提上来的俩厨子正是原先外请的两名伙计,他们闻言忍不住问:“你们买到一起,我俩呢?”
俞丫:“你们家房子小住不下,城里的房子贵买不起,依我看,不如和我们一起去城外买地建房。在东边安家可比去城南近多了。”女厨子摇头:“不行。城门打开,店里都忙起来了,他们赶不上早饭。”俞丫:“上午他们帮忙和面,晌午多做几个菜就补回来了。”女厨子觉得这个办法可行,“是不是要问问掌柜的?”俞丫失笑:“这话说的好像我们明天就能买。钱存够了再找掌柜的也不迟!”
想到赚钱,厨子们干劲十足,接下来几日,每到下午洗碗工走后他们就试新菜,直到薛理和林飞奴回来夸好,他们才削竹签,把这三个菜加进去。但拔丝苹果写的不是苹果,而是拔丝水果!
推出去没多久,学堂放假,每天晌午都有一群小公子小姑娘不畏酷暑跑到店里点这几个菜。
仁和楼每天晌午热闹的像捅了孩子窝。
由于仁和楼半年不曾推出新菜,许多人认为林知了没招了。这回一次三道菜,也没人私下里胡说八道。
秋收冬藏,又到了一年吃酸菜的季节。
往年林知了用酸芥菜做酸菜鱼,今年除了芥菜做的酸菜,还有酸白菜和酸萝卜。酸萝卜煮鱼也大受好评。连魏公公也喜欢。说起魏公公,还要从十月中旬说起。魏公公出来办事,因为不着急回去复命,又一直好奇仁和楼的饭菜就决定吃了饭再回去。赶巧那天有人点酸萝卜酸白菜汤煮鱼,魏公公被酸味勾的口齿生津也点一份,临走时向林知了讨半盆酸菜。
太子和太子妃是不吃这东西。可是酸味冲啊。魏公公带回去之后,其他人一听说来自仁和楼,就叫厨子做几条鱼,大伙儿尝尝鲜。半锅鱼和半锅酸菜,煮出的味儿,太子妃在寝宫都能闻到。因为好奇,太子妃叫人盛一份。太子妃吃不惯,太子的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喜欢上。魏公公就去找林知了要腌酸菜的法子。不过在腌好之前,还是要麻烦仁和楼。
十一月初六,魏公公去仁和楼拉分红,顺便拉走半缸酸菜。伙计捞酸菜的时候,魏公公把在院里玩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