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2章 至诚君子也

第12章 至诚君子也(1 / 3)

宋濂是谁?

很多人可能更加熟悉他的徒弟,方孝孺。

对,就是那个被祝枝山造谣,说他被朱棣诛十族的人。

很多人对宋濂的了解,应该是来自于两个地方。

其一是某部影视剧,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古板不通时务的儒生。

还将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案,挪到洪武初年,魔改一番后扣在了他的头上。

如果是通过这部剧认识他的人,想必对他的观感不会太好。

其二就是课本上的那篇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这是一篇情深意切,对晚辈充满了关怀和殷切期望的文章。

但很多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却认为他很虚伪。

原因很简单,在文章里他是以自己的经历为榜样,来劝诫别人的。

给人一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

前世马钰在网上就碰到过不少持这个观点的人,还和那些人互喷过。

用现代的话来讲,这篇文章其实就讲了一个内容,出身寒微该如何实现阶级跃迁。

这篇文章有个大前提,那就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很多人说,我读书了不但没改变命运还花了很多钱,这就是个谎言。

有没有一种可能,读的书还是不够多学的不够深?

说个不是很冷的冷知识,咱们学的高等数学,已经是四五百年前的知识了。

对于想搞科研的人来说,高等数学算是最基础的门槛。

如果一个人高等数学一塌糊涂,就说学理科没出路,是不是显得很无语。

这只是举个例子,读书改变命运,有个前提是要学的精深。

起码要跨过一个门槛,才能去谈改变命运这事儿。

做不到这一点,那确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宋濂自幼家贫书都读不起,只能问别人家借书。

那些有能力藏书的都是什么人?至少也是小地主。

非亲非故人家凭什么把书借给你?

这时候,你就得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常人之处,以此来打动别人。

宋濂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就是他的标签,他不光嗜学,还很聪慧为人还很谦谨。

在华夏的文化传统里,对喜欢学习又掌握知识的人,总是会另眼相看的。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混子也不会去主动招惹学习好的那一批学生。

用现代话来说,宋濂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很完美的人设,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十里八村都知道他嗜学,‘藏书之家’也想和他结个善缘,就把书借给了他。

而他并没有以此自傲,挥霍别人的信任。

相反,他表现的更加谦恭,借的书都妥善保存,每次都按时还回去。

如此一来二去,他的名声就越来越大。

一个好名声的意义,中国人应该都明白。

家里没钱拜不起名师,怎么办?

先找身边有学问的人请教问题。

身边认识的人问了一遍,那同乡同县总该有一些有学问的人吧?

厚着脸皮上门去讨教。

之前他积累的名声就能发挥作用了,至少获得了去拜访的资格。

到了之后态度摆的端正点,人家发脾气了就受着,等别人高兴了再上去请教问题。

到了这个时候,别人往往会给他讲上几句。

如此这般,学识越来越深厚,名声也会越来越大。

最终实现阶级的跃迁。

而且宋濂绝不是什么腐儒,他很清楚以自己的经历写文章,会遭到什么样的怀疑。

在文章最后人家直接就表明了。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出身寒微想要改变命运,就得付出更多努力。

这就是宋濂想要告诉后人的话。

非常的诚恳,怎么都不能说他是虚伪。

马钰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知道的宋濂,然后去搜了他的生平和著作。

宋濂在元末明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就这么说吧,同时代所有读书人在他面前,都得低一头。

当之无愧的文魁。

且他还深度参与了明初的礼法制定,与李善长为首的‘严法’派相抗衡,主张治民以德,当慎用刑罚。

当然,现代人看古人是有上帝视角的,宋濂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

比如过于推崇圣王之治,过于理想化而轻实际。

对管子和荀子的思想持否定态度,不过他并未全盘否定,还是认可其中关于教化、实用方面的策略的。

这也是为何他不反对看一看管荀之书,却无法接受‘孔孟为本,管荀为用’这个观点的原因。

正因为知道宋濂是谁,马钰才觉得这事儿很魔幻。

这比让奔波儿灞除掉唐僧师徒还扯淡好吧。

“让我和宋……潜溪先生讨论学问,这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朱标连忙说道:“没开玩

最新小说: 掌控欲 诸天:从赌圣开始 我靠进化面板肝成天灾 恶魔在恋爱 绑定听劝系统:我带全家逃荒求生 盗墓之开局我在格尔木蹬三轮 虐文女主,但痛觉转移 我不是在玩单机游戏吗!? 龙王聘 穿成给植物人冲喜的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