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反响(1 / 2)

“这位先生是谁?之前好像从来都没有见过他的名字。”

“我也完全没听说过,但一定是一位很有实力的作家吧,否则怎么当得起维萨里昂他的如此盛誉?”

“不不不,这似乎是一位完全的彻头彻尾的新人。你们看这一句:尽管只是初次进行创作,但是毫无疑问,他展现出了艺术性的奥妙,艺术的真实!”

“‘他的出现接过了从果戈理那里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自然派’的旗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果戈理走得更远!’他竟然将一个无名之辈跟果戈理相提并论!”

“我在这篇文章上看到了维萨里昂在评论果戈理时那种同样的激情。”

………

出于之前的习惯,基本上买到书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第一时间将《祖国纪事》这本杂志翻到了对社会热点的评论部分。

如今俄国的文学杂志,基本上就是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都是小说、诗歌和戏剧,后半部分则是一些评论文章亦或者是论战文章。

而在后半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将包含大量为了躲避审查而刻意为之的黑话部分。

要么是简写要么是代指。

就好比后世你说大清其实不一定只是大清,唠老美也不一定只是在唠老美.........

至于论战的话,有些时候是理性的讨论,但是等双方一上头,往往也很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骂战。

与此同时,也能在上面看到某人公开炮轰某人,还有的人就比较怂,选择使用匿名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别林斯基的文章,毫无疑问是出现在后半部分。

按照以往别林斯基的风格,往往都是在文学评论的同时,针对某些社会现实展开批评和艺术上的某些看法和总结。

但这一次,更多的都是对《万卡》和《苦恼》这两篇小说的解读以及对这位作者的赞赏与肯定,这么郑重对待一位新人的作品,无论是放在哪个评论家身上都是少有,更何况是如今在评论界如日中天的别林斯基!

而此时此刻,在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在瓦里西岛区的街角,在科里皮诺的橱窗外,乃至在莫斯科特威尔大街的各大书店门前,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先是面面相觑,随后热烈地讨论了一会儿。

等到讨论声终于渐渐平息后,他们有的人带着买下的文学杂志回家去了,有的人和同伴一起向学校走去,有的人三三两两的往附近的咖啡厅走去,准备找上一个温暖明亮的地方来认真的阅读一番。

但更多的年轻人,早已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在稍稍还有些昏暗的天色下直接如饥似渴般地阅读了起来,准备看看一位初入文坛的新人究竟是如何得到如今最有名气的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赏识的。

要知道,作为俄国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圣彼得堡乃至莫斯科从来都不缺少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作家和诗人,但作家和诗人又岂是那么好当的?

即便像涅克拉索夫这种混的勉强还算不错的,也依旧要靠干各种杂活才能维持生计。

那么这位新人究竟写得如何呢?

最先感觉到不对劲的,反而还是那些不断打着哈欠、百无聊赖的秘密警察,因为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那些吵吵闹闹的年轻人们竟然安静了下来,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等到他们有些惊奇地抬头看去时,只看到了一张张陷入沉思乃至隐隐有些痛苦的年轻的面庞。

而在这些人之中,弗拉基米尔是最先看完的那一批,看完之后这位瘦弱的年轻人先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悲伤,整个人都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所笼罩,紧接着感到的就是一种出离的愤怒。

这愤怒里面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感情,对人的同情、对现实的恼怒,更多的其实还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而当看到身边的同伴陆陆续续也都已经看完之后,弗拉基米尔也是忍不住率先对旁边的同伴开口说道:

“我好像看到了一种此前一直在被忽略的现实。”

弗拉基米尔第一句话一出,顿时就引起了连锁反应,讨论声又陡然从这些年轻人中间响了起来:

“从未见过的视角!一个可怜的孩子,一个可怜的马车夫,他们的苦恼究竟该向谁诉说?”

“哦上帝!在今天的俄国,还有谁能过上好日子?!”

“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最简洁的表达和最汹涌的感情!这位可敬的先生在他的小说里面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思想倾向,但正如维萨里昂评论的那样,他已经把想说的全部告诉读者了!”

“十分动人的两篇小说,小说还能够这样写?从未见过的技术!但是刚读下来完全不会察觉到,之后再想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功力。”

“‘他自最下,来观察世界’!再没有比这更为精确的形容了。”

“我更加喜欢外科医生这个比喻,真的是宛如手术刀一般的文字,切割着俄国最为沉重的一块!”

………

与之相同的场景,此时此刻正发生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各处,毕竟看这两篇短篇小说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因此反响来的很快并且足够的猛烈。

有人惊叹于这两篇小说的技术,极致的

最新小说: 被夫君白月光气死后 禁忌暧昧 假装修炼无情道后GB 让你养老婆,没让你养BOSS 被阴湿男鬼们缠上后 六道轮回塔 骨海之青城秘史 当我成了玉藻前在填补世界设定 太子妃摆烂日常 捡个灰蝙蝠家人们[综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