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杨岚便行礼告辞,出了大殿,恹恹地往后院去了。院中树下却站着一个人,正是那个蓝袍男子。杨岚实在没有想到能在这里看见他。先是心脏猛然一跳,后又莫名觉得鼻子有些酸,有些想哭,只好赶紧低下头,闷头前行。后面的婆子却拽了拽她:“姑娘。”
杨岚心烦意乱,不想理她。
婆子却又拉拉她,声音里露出几分着急:“姑娘,熙宁侯在那边,您过去打个招呼罢,不好失礼的!”
杨岚怔住。
她停下脚步,又往树下看去,只见那人正含笑看着自己。杨瓦只觉得脑子嗡得一声,似是炸开满天飞花。她的心跳得极快,只觉脸上颈上烧得厉害。她甚至不敢回头再去看他,更不说行什么礼了,捂着脸扭身跑回了厢房。许久以后,他含笑悄声问她:“怎的那回在寺庙,你见了我就跑,连话都不跟我说一句?”
她脸上依旧是立时烧了起来,也答不了他这个问题,只能狠狠拧了他一把。婚事有条不紊地准备了起来。父亲兄嫂都喜笑颜开的。只有母亲却又开始发愁起来。
母亲拉着她,仔仔细细地给她讲婚后的夫妻之道,婆媳之道:“你那个婆母,早年不得夫君喜欢,就是靠着儿子才翻身的。这样的婆婆,最是把儿子看得重。你成亲之后,当着婆婆的面,千万莫要与丈夫表现得亲近,以免碍了她的眼。”
又教她:“若你婆婆往你们房里塞人,你万不能表露出不满,也不要顶撞你婆婆,只管欢欢喜喜接下。回头送个信儿给我,我自会替你出头。便是咱们家门第不如他家,也是他们上门求娶的,再没有成亲不到三年便纳妾室的道理!”杨母叹了口气:“咱们家里头不行,给你置办不起像样的陪嫁丫头,陪你过去的这俩,也不是做姨娘的料。既是如此,你好好待她们,给她们寻个好亲事,将来也都是你的助力。”
杨瓦心不在焉地听着,没有一句记在了心里。她想,他那样的人,怎么会待她不好?
他果然待她很好。
唔,也不是一直好,也有很坏的时候。特别气人,她被他气得狠了,就会狠狠收拾他,直到他求饶赔罪,才肯放过他。只不过,她有时候也会觉得奇怪,他这样的人,怎么会喜欢上自己呢?她问过他。
他却道:“因为你书读得多,有学问呀。我喜欢有学问的人。”见她不解其意,他解释:“那日在蔡家,我听到隔壁有人对飞花令。有个小姑娘,每次都回答得又快又好,那时候我就想知道,是谁家的姑娘,这么聪明,这么有学问呀?”
杨岚脸红了,轻轻捶了他一下。
“然后在大门口,我又听到那个小姑娘的声音,就忍不住去看。看到之后,我就想,这个小姑娘,不但学问好,人也生得这么好看…”杨瓦脸又红了,只强忍着,不让嘴角翘起来,镇静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学问好的人多了,我这也不算什么。”他点点头,“嗯“了一声,又微带黯然道:"其实也是因为我,小时候读书不容易,连个像样的先生都寻不到,所以反而很喜欢读书,也就特别佩服那些学问好的人。”
他看着她:“尤其是学问好,长得也好的人。”杨瓦先是不好意思别过脸,又有些同情他,忍不住抚抚他背,柔声道:“没事啦,都是以前的事情了。”
他就顺势伏在她肩上,她一时不忍推开,可感觉到喷在耳边的气息,又觉得不对,扒过他的脸看,却见他一脸笑意。她气得要死:“你又骗我!我就说,你一个熙宁侯世子,怎么会读书不易!哼,天天就拿鬼话哄我!”
说着便要去捶他。
他笑着讨饶求她放过。
杨岚觉着,嫁到熙宁侯府的日子,跟在娘家,也没甚么差别。便是婆婆,也不像母亲说的那样可怕。
新婚前三日是不需要伺候公婆的。待到第四日,一家人一同吃饭,杨岚作为新妇自然要侍奉婆母小姑。她夹了一筷子菜放到碟中,婆婆当即就吃了,接着便温和道:“好了,你也辛苦了,坐下来一起吃饭罢。”杨岚睁大眼睛,还有点不太明白。
丈夫便起身,将她拉回自己座位上。
婆婆笑道:“咱们家,没有那许多规矩,心意到了就行。你们小两口,把日子过好,便比什么都强。”
此后果然也是如此。他们一家,也就初一十五,一起吃顿晚饭,平日里都是在自己各房吃。
她好奇问过丈夫:“你们家人口这么少,平时也都这样分开吃饭吗?”丈夫摇摇头:“从前是在一起吃。只是母亲说我成亲了,便该与未成亲时不同,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再说。故而便分开用饭了。”杨岚便是再傻,也知道这是是婆婆体贴自己这个新妇,不由心中感激,待婆婆分外尊敬。度过新婚那阵羞涩与生疏的日期,渐渐也敢跟婆婆多说些话了。她这时才发现,婆婆这人,相处起来十分随和,也完全不挑剔她的礼仪规矩,反而有时候她说些书中典故,以及逗小姑子玩时,吟出一首小诗,便能看出婆婆眼中的赞赏之意,叫她心中十分满足。于是她与婆婆渐渐相处得十分和谐起来。她也算是瞧出来了,婆婆跟丈夫一样,都是莫名喜欢读书好的人。
杨岚心中有些小小的开心,但也奇怪,因她觉得,婆婆其实自己也很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