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耶律延禧肯定不愿意投降赵宋王朝,赵俣还得借着金国继续削弱辽国,直到将辽国彻底打残,让耶律延禧走投无路。
只有到了那时,耶律延禧才有可能率领残辽投降赵宋王朝。
然后,赵俣再率领赵宋王朝和残辽灭了被辽国放干血的金国。
这是赵俣早就写好的剧本。
换而言之,现在根本就不是赵俣跟完颜阿骨打翻脸的时候,那赵俣肯定不能拒绝完颜阿骨打的“好意”。
再有就是,就算赵俣想将这些辽国美人还给耶律延禧,他也得能找到耶律延禧才行啊。
在完颜阿骨打率兵攻打辽上京之前,耶律延禧就带着他的妃嫔、儿女以及部分亲信跑了,现在鬼知道他们在哪?
赵俣叫住了还在斥责赵良嗣等人的蔡京:“算了,他几个也不想如此,此乃金主阳谋,防不住的。”
见赵俣如此理解他们,赵良嗣等人感激涕零,赵良嗣更是解释道:“启奏陛下,臣等面对如此局面实不知该如何是好,臣等甚至想制造海难将她们皆沉入大海,奈何兹事体大,臣等不敢冒然处置,只能将她们带回听候陛下发落。”
将这些辽国美人全都沉入大海,也避免不了宋辽结仇,没用的。
只能说,完颜阿骨打还是高明,他的离间计几乎无解。
赵俣安慰赵良嗣等人:“无妨,你几个至少又为朕的后宫添了一百多美人,算你等功过相抵了。”
谁都能听得出来,赵俣这是一句玩笑话,也是赵俣不想追究赵良嗣他们几个给出来的借口。
赵俣又不是没见过女人,怎么可能把这一百多个辽国美人放在心上?
事实就是,这一百多个辽国美人就是烫手的山芋,赵俣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笑着接也得接,哭着接也得接,所以,他才故作轻松,以一句玩笑话化解了赵良嗣等人的尴尬,同时也向在场众人展示了他作为帝王的胸襟与气度。
等赵良嗣等人下去了之后,苏轼问赵俣:“陛下,事已至此,我大宋该如何应对?”
赵俣想了想,说:“先联系上辽主再说……”
……
之前赵俣御驾亲征时,耶律延禧被赵俣困在燕京城,赵俣利用这一点,将被辽国勒索去的岁币全都要了回来,又抢回来了燕云十一州。
经此一事了之后,耶律延禧就暗暗发誓:以后绝不会再让任何人捉到自己!
而且,在耶律延禧看来,这事很好解决,‘谁打我,我就跑,我大辽疆域广大,东到大海,西到流沙,北到胪朐河,南到涿州,幅员万里的一个大国,我只要跑到敌人找不着我的地方,我就安全了,我就可以继续打猎了。’
耶律延禧甚至都想通了,‘我干吗跟赵俣、阿骨打他们较那个劲儿啊,他们太厉害了,都是当世英雄,我不是,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耶律延禧甚至连安利他自己的话术都想好了,‘我是打猎的,又不是打仗的,我打不过赵俣,也打不过阿骨打,那我射杀野兽,这怨气不就发泄了吗?就当这只鹿是赵俣,那只鹿是阿骨打,我把那只虎当作宋军,把这群狼当作金兵,我一箭箭射出去,不就等同于在战场上击败了他们吗?’
如此一想,耶律延禧的心境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世外桃源。
耶律延禧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箭无虚发,将那些象征着敌人的身影一一击落,让他的心境竟奇迹般地平和了下来,仿佛那连绵不绝的战火与纷争,都与他无关,他只是一个逍遥于草原之上的猎人,追逐着风与自由。
于是,耶律延禧便开始了他逃亡生涯中的“狩猎疗法”。每当心中烦闷之时,他便悄悄率领亲信,深入茫茫草原,追逐那些无辜的生灵。箭矢划破长空,带着他的一腔怨愤,精准无误地射向目标。每当猎物应声而倒,他总会仰天长笑,仿佛那倒下的不是鹿或兔,而是令他闻风丧胆的赵俣与完颜阿骨打。
就这样,耶律延禧边打猎、边向着辽中京逃去。
沿途,耶律延禧目睹了因连年战乱而荒芜的土地,见证了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然而,这些景象并未触动耶律延禧那颗早已堕落的心。他只想尽快逃离这一切,找到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总之,耶律延禧完全把列祖列宗沐雨栉风、艰苦创业的江山社稷抛诸脑后,整天就是逃跑,除此之外,就想打猎,别的什么都不管。
得说,经历了被赵俣围困在燕京城的事,耶律延禧无师自通地变成了逃跑大师。
早在很久之前,耶律延禧就吩咐萧奉先,时时刻刻给他准备两千匹一天能跑三五百里的宝马,把宫里的金银财宝打包,装了五百囊,以便他随时都能跑路。
逃跑也就算了,耶律延禧还恬不知耻地跟左右说:“若有敌追来,朕有日行三百五十里马若干,我大辽又幅员辽阔,去往何处,皆不失一生富贵。所忧者,军民受祸耳。”
耶律延禧自己怕死,不敢抵抗也就算了,偏偏他还说,他之所以不抵抗,是因为怕辽国的军民遭罪,他是为了辽国的军民着想,才不抵抗的。
有识之士听了耶律延禧这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