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称帝后,可以轻易让幽州各势力臣服,否则公孙瓒只会以刘虞的名义号令幽州,而不会立即拥立天子。
而这个时间差,就是董卓介入的机会。
“回到最初的问题来。”郑平目光灼灼:“倘若公孙将军邀使君一起共立新君,使君会如何抉择?”
刘备的眼神,不似最初的复杂、迟疑,语气也变得坚定:“长安的天子,是灵帝血脉。既然天子还存在,拥立新君自然是有违天理道义的。”
“青州只会拥护长安的天子,不承认第二个天子!”
刘备已经想通了。
公孙瓒已经犯下大错,想救公孙瓒,青州就不能支持公孙瓒拥立新君。
哪怕这个抉择会让公孙瓒恼怒!
但这是刘备唯一能保全公孙瓒性命的方式了。
一旦公孙瓒真的为了拥立新天子而不顾一切,即便刘备再想保全公孙瓒,也是无能为力的。
“使君英明。”郑平适时称赞了一声。
刘备无奈一叹:“显谋,我知道你其实是很不愿意献策的。”
“伯圭兄将沮公弃之不用,已经犯了用人大忌了。”
“这今后,不会再有真正的大才贤士投效伯圭兄了。”
“但我以前在涿郡织席贩履时,受过伯圭兄不少恩惠,在卢师门下求学时,伯圭兄亦对我多有帮助。”
“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义。”
“自古忠义两难全,但我希望能在忠于汉室的同时,尽可能的维护跟伯圭兄之间的情义。”
“让显谋费心了!”
刘备向郑平郑重一礼。
乱世称雄,刘备这样的想法有些优柔寡断、甚至于迂腐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或许在大势上,刘备的想法优柔寡断。
但对于追随刘备的人而言,却会因为刘备这样的想法而心生敬意。
毕竟。
谁不希望有一个能换位思考、又重情义的明主呢?
郑平连忙扶起刘备,语气中亦有真挚:“使君切勿如此!于私而言,我的确是不愿意使君再将精力耗费在公孙将军身上。”
“但我既然选择了辅佐使君匡定天下,就定然会遵循使君的意志,不遗余力的替使君谋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但求问心无愧!”
心念通达后,刘备立即起草了一份文书,让郑平协助润色后,遣亲信之人走兖州入虎牢关,加急送往长安。
得到刘备送来的情报,董卓惊得连酒和美人都无心享受了。
“公孙瓒和袁绍得了传国玉玺?”
虽然有卢植谋划天下大势,但董卓斗志有了,本性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开始,董卓还能听卢植的劝谏,笼络人心,结好士族。
但很快,董卓发现这群士人一个个都是当面恭维背后谩骂,这心中自然就按捺不住杀意。
于是董卓下达了一个命令,尚书以下的官员只要有子嗣诞生都要到相府禀报。
而董卓更是威福日盛,大肆封宗族成员,连襁褓中的婴儿都封,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又在长安筑郿坞,高、厚各七丈,积存的谷米可用三十年!
同时以叛逆之名,大肆屠杀关中旧族,用他们的田屋来赏赐亲信和有功将士。
这让朝中公卿文武渐渐又滋生了不满之心。
董卓也知道自己遭人恨,出入都让吕布随行。
对于董卓而言,有天子在手,这群自诩忠臣的公卿文武,只是一群可以随时杀了的蝼蚁。
现在,董卓感受到了威胁!
西迁天子百官的时候,董卓一直没寻到传国玉玺,于是暗中私刻了一个,以此来印证天子的正统。
而如今,真的传国玉玺出现了!
等袁绍和公孙瓒有了充分准备,在幽州拥立刘虞或者其他宗室王,那这天下就有了两个汉家天子了!
有传国玉玺在手,袁绍和公孙瓒拥立的新天子会让董卓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谋划受到严峻的挑战!
董卓立即去宫中请出了天子刘协,又召集百官上殿商议对策。
“陛下,诸位公卿。”
“本太师得到消息,袁术昔日在洛阳盗窃了传国玉玺,一直隐瞒至今。”
“而青州牧刘备,在封丘城击败了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刘备将传国玉玺又送到了大司马手中。”
“大司马前些日子给本太师来信,说要将传国玉玺送到长安。”
“但可惜,大司马谋事不密,传国玉玺被袁绍和公孙瓒夺取,大司马也被公孙瓒软禁了。”
“关东逆贼窃据传国玉玺,又软禁大司马,如此恶行,绝对不可以饶恕!”
董卓半真半假的话让刘协和文武公卿纷纷吃惊。
司隶校尉黄琬更是直接出列质问:“太师,长安不是一直都有传国玉玺吗?为何幽州又出现一个?”
董卓横肉一抖,不满道:“黄司隶,本太师说了,传国玉玺被袁术盗窃了,你听不懂吗?”
王允连忙拉住黄琬:“子琰兄,我们还是先讨论如何夺回传国玉玺吧!”
董卓顺势道:“王子师言之有理,当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