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你就发现了这一歪理是么
春夏秋三节耕作播种之时,出郊劝课农事乃一贯的旧例,因循已久。所谓劝农便是作劝农文,宣告与乡亲们听,顺便介绍本年朝廷收集或设计的新农具、新作物及耕作之法。但岁岁年年下来,却成了宣文为重,介绍农器作物为轻。
儿时的乔慧也随众聚在祠堂中,听劝农使宣读文章。不得不说,那文章往往写得极富文采,有文采到乡人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年年劝农,不过将大伙齐齐召来,听了半日天书后,又齐齐散去,还延误一日辰光。她虽小,但上过学堂,略懂了几个字,回家路上,她还要解释给爹娘听方才那官老爷说了什么。
她爹她娘听了,只道:“还以为说啥嘞,天花乱坠的,那依节气种作物、深耕、防蝗防涝的,这些事儿咱们乡下人还能不懂么,老爷们说得那么高深!”是以今年劝农,乔慧想道,不如免去了那劝农文的繁文缠节,只将踏犁、桑剪等新式农具介绍给乡里便好,如夏播时一干新式农具可用,则呈文官中,官造新器。
此言一出,署中有支持有反对。
支持者认为劝农仪式确实繁文缠节,还有官员借机冶游赏玩、置酒请客,贪黑不少银钱,倒不如免了林林总总的礼节,直接向乡人展示寺中一年成果便可反对的呢,认为省去这一仪式恐不合规制。历来是要宣讲劝农文教化乡人的,就此略过,恐难和官中交代。
听了署中反对之声,钱署丞道:“我倒觉得可行,省去劝农文一环,省却不少时间,署令想得高妙。"他天生一张笑相,仿佛对乔慧的所有决策都支持。不过乔慧先前已听白银珂提起过此人或对自己暗地里有意见,如此支持,倒像是将她高高捧起。
她思索片刻,道:“既然署中意见有别,不如折中一番便是,只将那劝农文的环节压减,说一刻钟便好。”
她又道:“我在乡间长大,也通乡音,今夏劝农,不如由我来写劝农文如何?”
司稼署的劝农文年年皆由乔慧任职前的上一位署令来写,一众同僚读了,都说文辞清丽,古雅浑然。
这还是第一回,竟有人写了一篇通篇大白话的劝农文。乔慧的文章在署中传阅半日,吴春帆也读过一遍,不禁笑道:“这倒是很通俗易懂,而且也短,不到一刻钟便能读完。”前一位同级写的劝农文他虽颇有微词,但官场中多的是经营文名诗名的,人人如此,他也就不便说什么,一篇劝农文而已,何必坏了面上的和气。难得地,有人写就一篇如此通俗明白的文字。仪式当日,乔慧又顾及天热,在乡里祠堂备了凉水、水饭,供前来听劝农文,看新农器的乡亲取用。
消暑的饮食向来只为官差公吏们备下,难得有一年是给乡亲们取用,乡里为了喝一碗水饭而至者甚多。
此次劝农,历年未有的热闹,人群中那年轻女子一身轻便简装,讲得通俗简洁,毫不拖泥带水,又能说一口乡音,且有从前治旱的功劳在身,很得乡亲们喜爱。
祠堂容不下来那许多听讲的乡里,后又移去打谷场上。鸡蛋黄的日光照下来,乔慧的面容泛着微微的金色,和麦子一般颜色。乡里都夸赞:
“乔姑娘又有本领,人又亲善!”
赞声如谷堆般堆得老高。
因博得满堂彩,司稼署遂将此文发下,由其余同僚在各乡闾间宣读。至于新的农具,京畿少种稻子,秧马需看信阳一带农人试用后如何,暂未得消息传回。踏犁和桑剪倒很成功。
白日她要看农事进度,看作物长势,又要看运河下的沟渠、堤坝情况如何,确保夏季灌溉用水,林林总总,原可以让属官代劳,但她不放心,又想着乡亲们信任她,她不能辜负,便亲身去探看。忙完一干公务,尚要在那官田中施法选种。为着选种之事,夜里,乔慧还真在一户老乡家里住了下来。她住的这家听过她姓名,也知道她的事迹,见了她十分高兴,煮了山里打来的野猪肉,又要杀一只鸡来炖,见她夜里要翻书卷,又问她,乔姑娘,灯油够不,不够再添点儿?
乡下人家夜里很少点灯,为了她,把一切能燃亮全取出来了,蜡烛,油灯,松脂,麻籽。其中还有邻居几户送来的,因听说乔姑娘在此。乔慧知晓乡间灯火珍贵,很过意不去,道:“不用不用,我待会还要出去呢,就不劳大娘你点灯了。
大娘又说:“那屋头里还有两盏灯笼,孩儿爹进山打猎时提的,姑娘你带上,哎,他进城卖兽皮去了,一时半会回不来,这灯笼搁着也是搁着,姑娘你今晚出去带上。”
这时,那孩子也兴兴头头地在旁说道,带上带上,那灯笼可亮了,好大一朵,村里蔑匠给扎的。
乔慧见盛情难却,便将那灯笼提上。灯笼确实是好灯笼,像一只晶晶的眼,四下有唧唧聒聒的虫声,湿草盈盈,光和声都随她一路走着。住下已有三日,她又忙公务,又忙试验,一刻也不停。好在官田中的粟种暂算依她计划而生长。
一如她所想,人间的谷物也可用那法术来催生,不出几日,便选出了许多饱满的粟种。
粟俗称小米,澄黄,中原百姓饭桌上至关紧要的一员。吃不起白面的穷苦人家常以粟为主食。一粒种子,经了法光轻拂,疾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