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35
135 你也很聪明
画作大概是大号行李箱盖子那么大。
被公爵取下后,扔在地上时发出“嘭"的一声巨响。舒栎连忙护着油灯退开一步,免得被画作砸脚,接下来他就开始观察画作和墙壁的动静,注意是不是出现了毒蛇或者蜘蛛之类的危险物品。这个小动作当然也没有被克洛德错过,“你在找什么?”舒栎:“我在看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克洛德的疑惑不带一点遮掩。
舒栎从这句话突然就反应过来,克洛德可能是对这幅画的内容应激了。他自然不会认为,克洛德会因为他自己被人恶意作画而感到愤怒。在他正在思考其中的原因时,恰好这个时候,舒栎注意到克洛德左手褪下手套后露出的银戒。
那银色戒指在微弱的光线中闪烁,格外醒目。他听雨果主教讲过,银戒记录着克洛德在大都会里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戒指无关莱斯利的母亲奥朵拉,也自然更与艾黛礼没有联系,而是克洛德在学生时代,与心仪的对象的誓约。
听说那人是被处死的。
如果克洛德是因为画作的死法想起那个人的话,反而说明那人是遭受过箭刑。
只是不知道这人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受到处刑的?一方面很可能是与教会相关。
要知道,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会艺术里面,曾经有一段信徒受箭刑历史一度让箭刑流行起来。
舒栎在这里也有看到过类似的创作。
那是一组图。
图中展示的是一名将领隐瞒自己信徒的身份,私自拉动了五千名人员入教,引起与教会对立的皇帝的厌恶。那名叫做塞巴斯蒂安的统帅被当做活靶子死,结果有人发现他并没有死透,于是皇帝用命人乱棒打死。这幅图一方面展示了信徒信仰的力量让他劫后余生,又在另一方面突显了不信教的皇帝的愚蠢和残忍,堪称是教会画作的典范之一。可另一方面也与军事相关。
因为,箭刑作为非主流的刑法,很多时候是被应用在军事方面的公开处刑,起到震慑或者报复的作用。
克洛德十五岁那会就读于军校,而那个受箭刑的旧人也曾在军校读书。他无权无势,难免有可能会被当做「靶子」用。舒栎以前对克洛德的故事并不感兴趣,现在有点好奇那个旧人的情况。因为如果他梦到的事情都是小说里面原本就该有的设定,那这枚戒指也与旧人的誓约无关。这是收纳瓶中小人的戒指,肯定不是旧人送的,更与爱恋无关。只是舒栎想不明白为什么克洛德要刚好戴在无名指上。要知道,把戒指戴在无名指上的习俗可是能追溯到公元前。而教会也明确规定了结婚戒指佩戴的位置,克洛德肯定不会弄错。舒栎也不想去揭他的伤疤,自然也开不了口。为了避免被克洛德看穿自己对着他戒指的各种猜测,舒栎主动去捡起画作,避开与克洛德的对视。
“因为你突然把画作掀下来,我以为上面有什么毒虫或者陷阱之类的。”这方面是可以实话实说的。
“结果什么都没有。”
克洛德在一旁并没有说话,显然并没有回复,不过他与画作保持了距离。在舒栎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克洛德凉凉地说道:“你似乎对你的死相一点都不在意。”
舒栎开口道:“你怎么可以说我死相呢?”这在说什么?
克洛德刚要纠正舒栎的话,却在开口前便意识到舒栎在故意戏弄他,于是又不说话了。
可见舒栎把画作立起来后,就开始不断地调整自己与画作的距离,专心地研究画的图像,克洛德反而有种眼前这人深谙让自己随时按照他的意愿保持安静的错觉。
克洛德”
舒栎倒是不在意克洛德沉默。
他很专心地在思考画像变化的理由。
这种同一幅画会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的技术,在中世纪也有这种技法,比如说利用透视技巧,或者说光影变化来捕捉不同视觉效果。最经典的是汉斯·霍尔拜因的《大使》里面有个奇怪的形状,需要从特定的角度看才能看到骷髅。
…也可能是光学膜技术?"舒栎喃喃自语。光学膜在现代社会的闪卡里面很常见,只要变化角度就能够看到不同的图像。只不过,中世纪的油彩和涂层还达不到这么清晰的反转效果。舒栎和克洛德两人站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箭刑图,那说明和透视技巧无关。
“你不担心有诅咒吗?"克洛德开口道。
舒栎才不信克洛德会怕这种东西,刚想要说几句,却又觉得克洛德毕竞还是受时代的局限,这种能在一幅图里面出现两个图像的技术确实能引起关注。尤其是恐怖题材,很容易引起恐慌。
相对应的,现代社会这种技术很常见……
“这只是两张画叠在一起而已,一张圣人图,一张受刑图。“舒栎说着纠正了一下自己的表达,“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多的涂层。要想实现这种手法的话,需要特殊的颜料。”
舒栎把灯光凑在画作前,受刑图的笔触越发清晰,“对温度很敏感的材料。”
舒栎总是如此淡定,仿佛自己的生死是其他人的事情。又或者说,他本身就没有害怕的事情。
正因为主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