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八十三章启程
林秋然轻轻点了下头。
这个决定不是近期才做的,她早就有打算搬到别处去住。当初赵进山来余安访查,林秋然还问了孩童读书的事。赵大人说胥州和京城的书院好,汤圆今年四岁,过了年五岁,合该送去书院,让先生给他读书启蒙。当然这只是两年前赵进山说过的一句话,赵进山现已不在胥州任职,就连余安知县李大人都升迁到别处,京城书院还似不似从前那般好,林秋然也不知。平日林秋然有教汤圆背些诗,做算术题,当然以玩乐为主。在她心里,汤圆是个孩子,在家教两句诗,背是会背,可还是不识字不会写,也不懂诗意。打算要趁早做,林秋然想过几日就去京城,先安顿下来,再在京城开家金鼎楼。这事早和史掌柜说过,这个月也一直交代酒楼的事。她想去京城,除了因为汤圆,还因为金鼎楼的生意不错,在县城已是最大的酒楼了。县城人就这么多,再加菜色再扩大规模,客人也就那么多,所以林秋然想去别处看看。
还有便是,去年年底萧寻寄回来一封信,信中说他一切都好,只不过战事吃紧,他得常驻西北不能回来。
字迹的确是萧寻的字迹,信中萧寻还说他升官了。本来萧寻就不常回余安,林秋然亦不想在余安干等着,倘若萧寻能从西北回来,有官职在身,根本不会常回余安。
难道要让她守着公婆,守着汤圆,守一辈子吗。且不说二人感情没深到那个地步,就算再深,两地分居,日子能过多久。萧寻去打仗,不得已离家,那是去保家卫国,林秋然无话可说。但他若不上战场时还要留在京城胥州等地,让林秋然自己一人撑着家里,她不愿意。钱她不缺,那样还不如和离。
史掌柜不提这事还好,一提林秋然就忍不住皱眉。随着汤圆慢慢长大,会跑会跳,会笑会撒娇会说话,孙氏萧大石对他也越发疼爱,这和林秋然的想法不同。她觉得男子不必过分娇气,该读书识字知礼情事,但孙氏和萧大石觉得,汤圆还小,考虑这些为时尚早。虽然说最后的结果是二人同意带汤圆去京城,可是二人依旧会唠叨。孙氏这几日常念叨,去京城人生地不熟,现在不太平,若是路上遇到匪盗怎么办,路上出了事怎么办,还怕到京城水土不服汤圆不习惯云云。孙氏本想让林秋然等萧寻回来再说,仗不可能打一辈子,让萧寻来接多好。林秋然理解他们不愿离开故土的心,可是今年这个时节走是最好的,刚过了酷夏,天气不热赶路舒服。
也不过冷,路上受冻。
汤圆四岁,五岁就能启蒙,他们到了京城还要安顿,得找住的地方,再打点书院。
如果等明年后年甚至于萧寻回来再过去,林秋然既担心启蒙的时间晚了,到京城还有不少事,金鼎楼要开分店的。退一万步讲,信是年前寄的,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萧寻现在是否活着林秋然都不知道,怎么等?若是汤圆平平无奇,林秋然也愿意他一世安稳,随便一家私塾书院读书认字,跟史掌柜学管铺子,日后接手金鼎楼,一辈子不愁吃喝。可是汤圆很聪明,这么小就有自己的主意,背诗一遍就能记住,教算数学得也很快,既然如此,合该给他更广阔的天地任之翱翔,而非在余安过安稳日子萧大石对汤圆是不那么精心,却娇惯,孙氏对汤圆又精心又娇惯。这么大的孩子总有淘气胡闹的时候,林秋然这种时候还得被迫承担起那个唱白脸的角色。
想到这儿就有些远了,林秋然道:“我虽走了,铺子还在。若有什么事,就写信给我。”
婉娘是留在铺子的,还有两个林秋然新收的徒弟在这儿,林冬暂且也留在这里。
还有萧大石,他虽然答应林秋然带着汤圆去京城,但他不愿去。林秋然想着田地得有人打理,金鼎楼也在,一家人都走也不知何时回来,留金鼎楼在这儿的确不放心。
所以,萧大石这回先留下,等那边安顿好再写信,让他过来。金鼎楼就交给史掌柜,林秋然庆幸当初给了分成,不然史掌柜把活辞了,再找一个为铺子打算的掌柜很难。
伙计还是原来的老人,陆凡为人稳妥踏实,赵兴机灵还擅泡茶。林明要跟着林秋然一起走的,铺子就少个人,林秋然前些日子又买了两个小厮,留下帮忙做杂活。
婉娘现在会做菜,一直本本分分,林秋然本想同史掌柜一样给点分成,但婉娘没要。
做人要有良心,更要知足,林秋然愿意把做菜的手艺传给她,就很不错了,做徒弟的哪能要师傅的分成。
她拿工钱就好,若真像史掌柜一样为铺子做了事,她再拿钱才能心安理得。金鼎楼林秋然是这样安排的,林冬婉娘主厨,她的两个徒弟在旁帮忙。前堂史掌柜主持大局,赵兴几人也信得过。
有事写信很慢,还是得靠他们自己。不过林秋然觉得出不了大事,因为金鼎楼菜价便宜,味道又好,在余安县的口碑还是很好的。自前年难民进城后,金鼎楼每月都会在城东城西布施,百姓也念着酒楼的好。
再有现在余安的县令是从前跟林秋然相熟的王大人,去年他还是县城主簿,现已升官,有什么事史掌柜可以去县衙。金鼎楼林秋然很放心,只是和这些人共事这么多年,有情分在,马上就要走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