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1 / 2)

第67章第六十七章

嬴成蟜知道这场佐弋军与宫卫看似玩闹赌气的比试肯定有很多人在暗中关注,可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

完全超出他的预计了!

在赢成蟜的构想中,他将来的朝堂定位是大秦军方的公族派领头羊,主打一个分王翦、王贲父子之权的作用,只在他哥有需要的时候蹦出来彰显存在感,平时舒舒服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混吃等死。在原历史线上,王贲父子一共攻灭山东六国中的五国,唯一一个不是他们攻灭的韩国还是最好拿捏的软柿子。

随便派个素质在水平线以上的将军就能捏爆,因此作为秦并天下的实际执行者,父子两是真正意义上的功高震主。

尤其是在攻打楚国时王翦一口气带走了六十万大军,那可是倾国之兵,而且第一年王翦采用的战术还是坚壁自守,避免决战,消耗对方实力的战术。全国之兵都尽付一人之手,海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往前线送,却长期没有取得丝毫战果。

说真的,嬴成蟜前世看史书看到这一段时都隐隐牙疼,紧接着是更多的钦佩。

嬴成蟜说不好在原历史线并天下进程的后期,他哥是否怀疑过王翦的忠诚度。

但赢成蟜可以肯定,他哥在兵天下的后期肯定是想削弱一下王翦的影响力的。

因为父与子俱灭国的功劳的分量实在是太沉了。不管是对他哥,还是对王翦父子。

对他哥来说要面临功高难赏,王翦累积的威望太高,一旦在具体问题上和他唱反调,场面会变得十分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样的,王翦则需要面对高处不胜寒,兔死狗烹的君臣猜忌,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所以他哥在初次伐楚采用了李信、蒙恬这对少壮派。如果李信、蒙恬能够成功,那么李信、蒙恬也能凭借着灭国,尤其楚国还是个大国的功劳与王翦父子掰掰腕子,能让王翦父子少受一些攻讦。一块靶子远比两块显眼。

然而很可惜的是,战前说领二十万兵即可攻灭楚国的李信失败了,反而把王翦愈发凸显出来。

图样图森破,年轻人就是总想搞个大新闻,哪里比得上老将稳重可靠呢。还是得王翦啊,别人都不行。

寄予厚望的年轻将领失败,损失大量青壮,并天下进程遭受大挫折,朝堂上肯定议论纷纷,而且追根究底是自己不听劝导致的。这份压力光是想想就令人头皮发麻,但凡政治定力少一分,做出的决策失误,其余几个被灭国家的人就可能受到楚国大胜的鼓舞竖起反旗,从而彻底中断统一天下的进程。

但他哥和王翦都在各自的方面做到了极致,硬是把统一天下的进程继续推进了。

身为君王,他哥主动承认了自己的决策失误。然后放低姿态去请求王翦出山,连"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这样道德绑架的话都说出来了。并且无论心中怎么想,在整场战争中拿出的表现是全然信任王翦,要兵给兵,要粮给粮,不质疑王翦的战术和行动。而王翦在第一次伐楚失败前谨守位置,没有给正在兴头上的君王泼冷水。在军队遭受失败后又迅速的就坡下驴,接过伐楚任务。为了安君王之心,还大县索要钱宅、奴仆。

比起前辈白起,王翦的谋身段位至少高了两个档次。放眼整个华夏历史,如王翦这般做到善始善终的将领也寥寥无几。嬴成蟜目前想的就是取代原历史线上他哥给李信划出的位置,先以知兵的名声获得练兵的机会,将来争取灭国的机会,好分担这对君臣彼此间的压力。但王翦的大腿肯定还是要抱的,毕竟这位可是能指挥六十万军团作战的超级猛人啊。

甭管这六十万中有着多少民夫、力役,就说他们是不是人吧。有道是量变引起质变,任何微小的问题乘上庞大的数量都会变得极端麻烦,组织几十人的旅行团尚且一脑门子汗,更何况是几十万人呢。号称多多益善的韩信一生中最大的带兵数量也只有三十万,是王翦的一半。当然这其中有着天下大乱,人口锐减,很难凑齐人数如此庞大的军队,刘邦也不会把这么多军队全部交给韩信统带的客观原因。那么就用刘邦为例吧,这位华夏封建君王第一梯队的大佬被韩信认为只能带十万兵。

嬴成蟜少即跟随尉缭学习兵法,练兵从两百人练到四千人,如今也小有心得。但他认为自己此时至多将兵一万,还得是佐吏齐全,兵卒军事素养比较高的,否则必定会生乱。

而之前作为蒙骜副手,已经将兵数万,将来能够将兵六十万,他预想中“政治对头"的王翦现在说要拜他为师……这是纯恐怖故事啊!他现在没直接蹦起来纯属他腿坐麻了。嬴政同样震惊不已,但他并不知晓王翦将来的成就,所以反应没有赢成蟜那么剧烈,因此饶有兴致地欣赏了一番弟弟极为罕见的惊讶呆愣之色后才出言为弟弟解围:“王将军何出此言?夜行夜战之法又是什么?”赢政很清楚弟弟的性格,惫懒无礼只是外在,实则非常谨慎自律。有时他甚至想揪着弟弟的耳朵骂一顿,自幼相伴的兄弟情谊总是为君臣分际让步,莫非是信不过他么。

所以在他已经告知弟弟有意启用王翦继任卫尉情况下,弟弟是绝不会与王翦父子有私人往来的。

就像直到现在弟弟与自己身边的蒙氏兄弟

最新小说: 大道至简 靠捡垃圾我飞升仙界 挺孕肚离婚二嫁财阀,渣前夫悔疯了 穿成炮灰真少爷,科举带飞全族 啥?我的蓝牙连着现代农科院! 七宝台上会相逢 边军:从女囚营开始 我来主宰万物 重生我的新手礼包居然是 随身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