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去剥皮?
不愧是你啊朱重八同志!
朱高炽吓得咽了口唾沫,苦笑着摇了摇头。
“皇爷爷放心,孙儿会派亲信去盯着的。”朱高炽道,“等北洋水师有了规模,明年开春就让第一支船队试航——先到库页岛,再去勘察加,把沿途的水情、部落都摸清楚。”
“只要资源足够,不出三年,咱们的商船就能在黑水流域和北海之间畅通无阻,到时候辽东、奴儿干都司的赋税都能翻几番,北边的部落见了大明的船,就像见了皇旗一样规矩。”
朱雄英听得眼睛发亮“那将来我能跟着北洋水师的船,去看看北海的冰吗?”
老朱被他逗笑了,拍着他的肩膀道“等你把兵法练熟了,把水性学好了,别说看冰,就是去勘察加岛给朕带回根海象牙,朕都准你去!”
院子里的气氛越发热络,连廊下的蝉鸣都像是带着几分雀跃。
老朱看着海图上那片待开拓的海域,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东海贸易已经成了气候,黑水航路若是再跑通,大明的银子就能源源不断地从南北两个方向涌进来。
到那时候,别说是北疆的防务,就是再建几支水师、修几条运河,都不在话下。
朱高炽看着老朱眼里的光,知道第二条商路的事算是定了。
他心里清楚,这条黑水远洋航路的意义,远不止赚银子那么简单——它能让大明的影响力越过白山黑水,直抵北海之滨,让那些从未听过“大明”名号的部落知道,南边有个强大的王朝;更能为将来探索美洲铺好路,让华夏的船帆,比历史上更早地出现在太平洋的另一端。
美洲啊,这可是真正的天赐之地。
那片大陆广袤无垠,从北到南跨越数万里,既有能种出万亩良田的平原,又有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山脉,土地肥沃得能让庄稼一年三熟,随便撒把种子都能收获满仓粮食。
更别提地下埋着的矿产——黄金、白银、铁、铜,储量多到能让整个大明的国库都为之充盈,若是能将这些矿产运回国内,打造兵器、铸造钱币,大明的国力少说能翻上几番。
最让朱高炽心动的,是那里还有连华夏都没有的高产粮食作物。
土豆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亩产比水稻、小麦高出数倍;甘薯耐旱耐涝,随便扦插就能成活,荒年里能救下无数百姓;玉米适应性更强,山地、平原都能种植,既能当粮食又能当饲料……
这些作物,随便取一样回来在大明推广,就能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让百姓再也不用为饥荒发愁,让朝廷再也不用为赈灾粮绞尽脑汁。
要知道,大明疆域虽广,可人口越来越多,耕地却有限,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每年都有地方因旱灾、水灾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景象他见了太多。
若是能把这些高产作物带回来,推广到全国,别说养活现有的百姓,就是再添一倍人口都不在话下。人口多了,劳力就多了,开垦的荒地就多了,赋税自然也会跟着涨,整个国家都会像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生生不息。
而且,这些作物还能改变大明的农业结构。北方寒冷之地能种土豆,南方丘陵能种玉米,海边盐碱地能种甘薯,原本无用的土地都能变成粮仓,这不仅能让百姓富足,更能让国家的根基稳如泰山。
往后再遇上战乱、灾荒,朝廷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江山自然能坐得更稳。
所以,这条黑水远洋航路,看似只是为了贸易,实则是在为大明的未来铺路。
先打通到勘察加半岛的航线,再一步步探索美洲,哪怕暂时不能大规模殖民,只要能把那些高产作物带回来,就是立下了超越开疆拓土的功勋,足以造福千秋万代。
朱高炽想到这里,眼神愈发坚定,无论花多少力气、多少银子,都得把这条路走通了。
这才是真正的开疆拓土——不用流血,不用牺牲太多将士,只靠着船队和贸易,就能把大明的旗帜插在更远的土地上。
朱高炽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冰凉的甜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却燃着一团火。
“第三条北线是草原丝绸之路,这条道得往内陆深处走。”朱高炽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从辽东半岛向西北延伸,“从广宁卫出发,穿辽西走廊,沿着大兴安岭西侧的草原走,先过兀良哈部落的地盘——他们去年刚归降,正好用商路把他们拴住。再往西,就能接上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驻地,像阿鲁台部、瓦剌部的聚居地,都在这条线上。”
他顿了顿,指尖划过地图上的乌兰巴托“商队继续西进,经乌兰巴托,沿阿尔泰山南麓一直走,最后到西域的哈密卫,正好跟咱们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接上。这样一来,北边的草原和西边的绿洲就连成一片了。”
太子标看着地图沉吟“这条道上部落杂多,怕是不太平吧?”
“所以得在沿线关键节点设官办榷场。”朱高炽道,“比如在兀良哈的驻牧地、乌兰巴托的要冲、阿尔泰山的山口,都立起大明的榷场牌坊。茶叶、铁器、食盐这些他们离不开的东西,只准在榷场里交易,而且得用宝钞或者马匹、皮毛来换。咱们垄断了这些战略物资,他们就不敢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