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爷爷奶奶还在世的时候,老妈过年的时候都会提前半个月回来,帮奶奶打扫卫生,收拾家务。家里地方大,需要干的活儿也多,二姑和三姑也会回来帮忙收拾。
可今年的老宅,却被李启文前后翻新了一遍。
家里的东西,也几乎都换了新。
老妈回来以后,也没什么可干的,所以一直到今天才回来。
回到家里,她里里外外的转了一圈。
老宅的翻新,一天一个变化。
她虽然回来过,但如今的老宅,却依然给了她很大的惊喜。
老宅的主体结构已经焕然一新了。
李启文这些天准备的各种年关装饰,也给老宅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大门口的红灯笼迎风摇曳,桃符上的二神栩栩如生,金鸡神虎年画也色彩绚丽,看上去霎是喜庆。大门两旁,贴着李启文亲手写的春联。
上联:三阳日照平安宅,
下联:五福星临吉庆门。
横批:六合同春
院里也处处张灯结彩,窗户上都是精致的剪纸窗花,看得老妈啧啧赞叹:“我眼睛都快看花了,这弄得太好了!”
李启文早就做好了打算:“妈,今年你就别忙活了,家里年货我都准备好了,你好好休息就行。”以往年年过年,都是老妈忙前忙后。
今年他回来了,终于能让老妈轻轻松松的过一次年了。
“好!我也享一次福!”
冯云霞开心得嘴都合不拢了。
但她嘴上这样说,真让她闲着,她却也闲不住。
只在屋里打了几个视频电话,和亲戚朋友谛了会儿闲传,她就忍不住来厨房晃悠了。
厨房里,李启文正在炸麻叶,麻花。
看着李启文熟练的动作,冯云霞欣慰不已:“我儿子真是长大了,啥都会弄了。”
说到这里,她一时间有些感慨:“唉!这日子过得太快了,一转眼我都老了…”
“妈你说啥呢?”
李启文笑着宽慰:“你才多大?咋就老了?”
“就是。”
冯云霞顺口就接道:“我连孙子都没抱上呢!不能喊老,哈哈哈!”
看着她没憋住,笑出了声,李启文这才明白,原来掉进了老妈的坑里。
无奈的摇了摇头,他感叹:“妈,我都跟小婉谈上了,你咋还催呢?”
“我还没抱上孙子呢!为啥不催?”
冯云霞先是白了他一眼,见他一脸郁闷的看向一旁的手机,才意识到,他正在直播。
“诶呀?你在直播呢?”
她看了眼手机屏幕,赶忙拍了他一把,笑着躲了出去:“你咋不跟我说?”
手机屏幕里,直播间观众正在发着弹幕调侃。
“哈哈哈!我太理解主播了,我才刚刚被催过。”
“我妈也是这样,我一回家就说这事儿。”
“主播赶紧跟嫂子领证吧!领了证阿姨就放心了。”
“唉,我的那个她还不知道在哪儿藏着呢!”
李启文看了眼弹幕,才笑着冲冯云霞示意:“你快歇着去吧!!这边不用你。”
“我歇着干啥?没事儿干坐着?我又不是石头。”
冯云霞没好气的叨叨了句,就又走回了厨房,掀开了面盆的盖子看了眼,就说道:“这面发得差不多了,我来揉面,你赶紧把这点麻花炸完,把锅给我腾出来,我该蒸年馍了。”
她一回来,厨房就成了她的主战场,李启文也只有打下手的份了。
忙活着把剩下的麻叶和麻花都炸出来后,李启文换了锅,添了水烧着,也来到了案板旁帮忙做年馍。但他还没上手,冯云霞就吩咐他:“你去把门关上,别让外人进厨房,不然年馍该蒸坏了。”“不会的,那都是迷信。”
李启文没有听她的。
直播间里,观众听得迷惑,发着弹幕询问。
“什么迷信呀?”
“年馍是什么意思?”
看着弹幕,李启文一边揉馒头,一边解释:“年馍是我们秦省这边的传统习俗,每年过年这会,都要蒸年馍。
年馍要蒸好多种,主要是平时吃的蒸馍,也就是馒头。
还有碎馍,也就是小馒头,还有花卷,包子,花馍,礼馍,献贴好多种。
按照老传统的说法,在蒸年馍的时候,一般都不让外人进来。
要是有外人进来,年馍就容易蒸坏,比如回缩,鼓泡塌陷,或者变成死面。
但那是以前的迷信说法,年馍会不会蒸坏,还是看个人手艺。”
他的这番解释,却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我家这边也有这种说法,馒头必须主妇亲手蒸,男人不能碰蒸笼,一碰馒头就发不起来了。”“我蒸过几次馒头,但都失败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是按照网上的教程做的,可蒸出来都是死面馒头,不过也挺好吃的。”
“爱吃馒头的南方人路过,到底怎么才能蒸出来又软又宣的馒头呀?”
看到有这么多观众都不会蒸馒头,李启文有些诧异。
但转念一想曾经的自己,他也就释然了。
前些年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