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雾泛香,飘悬上浮,融归天地。
此乃“头顶三花”起兆。
李仙感受变化。武道境界“食精蜕凡”、“塑骨罗胚”…均是增加体蕴,趋向天地,增添可能与延长寿数。
力量显著增强。但并不夸张,这仅为附带。
温彩裳颔首道:“不错,许是涉足险地,叫你「一鳞半尾’的天地精华,消化得更快许多。”四下清幽,时闻鸟鸣。
久不闻追兵踪迹,闲心倏起。自然而然探讨武道。温彩裳有意传教,瞥向身旁大树,说道:“你施展碧罗掌,打在这棵树上,控制力度,可别打断了。”
树高七丈,冠叶茂密。无甚特殊处。
李仙烝湖近七十丈。烝量汹涌,抬掌打出。树干狂震,树叶簌簌洒落。毒蛇、毒虫、杂虫…一齐掉落。温彩裳说道:“你掌法圆满无缺、登峰造极,但还可再强一步。你再次出掌,同时起奏仙音试试。”李仙沉咛:“起奏仙音?”,出掌刹那,手骨轻碰,袅袅仙音奏响。只听“砰”一声,树干震抖。树叶如雨点般直坠下地,插在泥土上。树叶轻盈,落叶本该左飘右荡随风偏转,如此直插坠地,着实稀奇。
李仙明悟:“这是仙音奇效!”
温彩裳笑道:“你照我所说,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边奏响仙音,边再出掌。”李仙照做,掌印树干。树叶缤纷,竞盘旋树干,如水涡般盘旋。李仙问道:“夫人,这是何理?”
温彩裳笑道:“袅袅仙音是武道一大基石。熟练掌握仙音,实力更上层楼。”
“你且细想,武人周身二百零六块骨,两两相碰,均有异韵。指骨相碰,声音清脆,一闪既过。腿骨相碰,甚是沉闷,余韵悠然。”
“无数音韵,互相结合。或缓或急,或清或闷。组成无数奇音,武人究其一生,也难摸索穷尽。”“而妙用更是无穷,便若自然万物,无尽变化。”
李仙顿悟道:“天地有色,亦有音。”
“溪水潺潺,流经山石间隙时的清响,落叶飘落的簌响…一切一切,无穷无尽。武人体似天地,自要临摹那天地之声。夫人…我说得对吗?”
温彩裳一愕,笑道:“也算正确。你很聪明,武道需有自身见解。我先传你两道音韵。”
“第一道,名曰“守身音’,自脊柱尾闾关起奏…遇到强敌,遭受伤势,你震响守身韵。可护全周身,亦可静心守气,保身清明。”
“第二道,名曰“攻杀音’,自玉枕关起奏,经诸骨阖奏……你抬掌出剑时,奏响攻杀韵。杀势更强,好如两军交战,一方擂鼓震天,气势澎湃。一方闷声闷气,气势低落。一但开战,擂鼓震天者,足以少胜多!”
武人基础在于脊骨。
脊骨乃立天之柱,亦是万韵之始。脊骨二十四节,应对天地节气。
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分别通精气初生、心火温灼、脑髓玄窍。顶天立地,通天彻地。
李仙铸得脊如神山。仙音起奏之既,声势、气概、规模…便已远胜旁人!
无门无路的武人,侥幸迈入第二境。初感仙音之妙,方知“脊骨”之重,但往往为时已晚。李仙幸得温彩裳栽培,这条道走得夯实。
一境武人造诣精深者,气力、武学、应变…或不差二境武人。何以交战时极易吃亏。便在于这种种玄机。
李仙学奏“守身音”、“攻杀音”,受益良多,实力骤增。守身音奏起,体迸淡淡白芒。攻杀音奏起,剑势汹涌猛烈。
很快皆已习会。温彩裳说道:“仙音虽妙,不可乱奏。应敌之时胡奏仙音,反而会伤及自身。”李仙受教。初摸这关要,兴致勃勃。将“守身音”、“攻杀音”牢牢记住,起奏停奏练得自然顺畅。半个时辰后,李仙初已掌握,见天晴明朗,收拾行囊,再又行路,李仙在前劈道,温彩裳护全身旁。李仙说道:“夫人也善用袅袅仙音吗?”温彩裳说道:“非也,胸鼓雷音、袅袅仙音,我均不擅长,甚至算是舍弃。我厉害之处,在于“浊衣披身’。”
李仙问道:“这般厉害手段,如此舍弃,岂不好可惜?”温彩裳摇头笑道:“天底下厉害手段无穷无尽。武人有所擅长,便有所不擅长。何来稀奇?袅袅仙音厉害不错,可称武道基柱之一,然…并非精通袅袅仙音,才可算厉害。武道浩瀚,手段千奇百怪,你问得太早无益,还是快赶路罢!”
非是她藏拙不告,而是武道脉络太多。言语难以说尽,唯有且行且见,且试且尝…才知其中滋味。行约数里。李仙尽开眼界,忽见前方光亮,来到一处悬崖边缘。微风习习,吹打身躯。
将憋闷湿粘尽数吹散。扬眉吐气,神清气爽。
崖高数十丈。李仙劈伐树藤,编织为绳,沿绳索爬下。快到崖底,双足着地后,顿感身子下陷…李仙奇道:“这里原来是沼泽!灌木丛遮挡了视野,还好没直接跳下。否则陷入泥沼,就危险了!”爬索上崖,将情况告知。
沿崖摸索,另僻一条小道,下了山崖。
又行十里有余。周遭植被渐变,野蛮生长的灌木尽皆消失,古树虽高,但已不遮阳光。
温彩裳喜道:“这是“歇脚林’。”李仙问道:“何为歇脚林?”温彩裳说道:“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