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动员后,撒迪厄斯·罗斯转头看向旁边的空军少将:“哈尔,你亲自去一趟白宫,详细汇报我们的分析,请求总统先生下令进入“紧急状态’,调动东部各州乃至全国的兵……”
“快看,敌人的装甲部队出动了!”负责操作卫星镜头的士兵高声喊道。
“这……这是“ABCT’……这怎么可能?”陆军某位少将瞠目结舌,他曾经指挥过一支“装甲旅战斗队”,对其编制和进攻队形有着条件反射的熟悉。
“难道真是某支驻军反叛?不可能啊,地方驻军怎么可能拥有空间虫洞技术?”
美利坚乃至联邦制国家,各州保有自治权。
总统名义上是三军统帅,实际上军队内部山头林立,大部分将领要么出自军事家族要么是财团子弟,普通美军大兵在和平年代基本升不上去。
这就导致联邦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
这和美军的历史也有关系。
建国初期,号称“北美地区大元帅”的华盛顿其实只是公推出来的“盟主”,他麾下的士兵全部来自十三个州的农场护卫。
没错,华盛顿麾下的军队几乎都是各家农场主训练出来的安保人员,仓促整编成军。
美利坚真正的“国父”不是乔治·华盛顿,而是路易十六,拼着财政破产也要硬挺北美殖民地,试图拖垮大英,结果自己先垮,摸不着头脑。
北美地区独立后,华盛顿下令解除军队,各家农场主于是带着打完仗的安保人员回归,新成立的美利坚联邦政府只象征性保留了一支人数极少的正规军。
你以为他们会慢慢扩大军队规模?
开玩笑,养一支常备军不要钱的吗?
美利坚的资本家多精明?
为什么要每年耗费大量军费养一支常备军?发生战争的时候临时征兵不就行了?
反正北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敌人无论从哪打过来,路上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们编练新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老美是这么干的,战前临时征召军队,打完仗就解散。结果一算账,发现赔本了,于是资本家索性连抚恤金和老兵的工资都给拖欠了。
老兵们气不过,跑去国会大厦讨薪,然后被坦克驱逐。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时,美利坚的常备兵力只有十万人。
你没看错,十万人!
十年前的吴佩孚都不止这个数。
一直到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利坚成为新的霸主,构建了“石油-美元体系”,为了维持这套体系,摄取全世界的财富,美利坚的资本家才开始花费海量军费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
你看,在美利坚的资本家眼里,其实这就是一笔生意。
这样一支由“生意”衍生出来的军队,如果不是靠着强大的科技力量赋能,根本无法维持战斗力。其内部问题比起其他国家的军队,只多不少。
所以,即便出现叛军,也不是没可能。
“马上排查全国的“装甲旅战斗队’,要求他们立刻集合队伍,清点人数和装备,报告所在位置!”撒迪厄斯·罗斯也觉得有叛军的可能,立马下令自查。
与此同时,画面中的装甲部队正在迅速行进,穿过传送光门后按照作战守则及战术要求分别前往各自的目标,驶过废墟区域,踏上曼哈顿完好的道路,快速穿插推进。
由于纽约城附近的驻军基地已被全部瘫痪,无法派出援军,入侵过来的美利坚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嘿,伙计,前面有一辆纽约警局的装甲车,它好像要朝我们发起冲锋。”
纽约警局号称是全美最有钱的地方警局,不仅给警员配备了全套的轻火力,甚至还有装甲运兵车,装备着小口径的速射炮。
拥有这么多好装备的纽约警察足以应对普通罪犯乃至恐怖份子,保护有钱人的安全。
但是对上美利坚最精锐的“装甲旅战斗队”显然不够看,纽约警局的装甲车全是轻型装甲车,防护力度很一般,它们的小口径炮弹也破不开主战坦克的装甲。
“贝塔,给他一炮!”车长笑着喊话。
“瞧好了。”坦克射手贝塔立马转动炮管,对准前方的警用装甲车。
一声闷响后,炮弹出膛,眨眼间击中一百多米外外的警用装甲车,将其炸成一团烈焰。
“哈哈,不错,我们抢到一血了!”车长兴高采烈的大喊。
驻军、国民警卫队、海岸警卫队都来不了,他们只能从纽约警察身上找乐子。
在美利坚本土开着坦克横冲直撞,肆意消灭讨厌的纽约警察,这种感觉实在太爽了!
他们这些大兵平日里穿着军装走在纽约街头,得到的绝对不是崇拜、赞扬的目光,而是恶意的嘘嘘乃至辱骂,因为他们不能带枪出军营,但是街头巷尾却随时有人会拎着一把枪冲出来。
美利坚的影视作品中,就没几部给美军塑造正面形象,全部都是暴力的代名词。
如果好莱坞突然捣鼓出一部类似《壮志凌云》的军旅电影,不用怀疑,必然是美军要征兵了!美军大兵在美利坚国民心目中的形象一言难尽,尤其是叛逆的青年,特别鄙视参军的朋友。街头小混混甚至会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