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响起,与入殓师庄重缓慢的动作相互交织,仿佛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
唢呐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悲壮,恰似生命的起起落落;而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敬畏。
二者相辅相成,暗示着生命与死亡之间那微妙而紧密的共鸣,让人在观看时,不禁陷入对生死的深深思索。
而后,叶柯与李洋再次一同来到韩三屏的办公室。
韩三屏坐在宽大的办公椅上,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语气中满是赞赏:“《入殓师》的成片确实不错,拍得非常棒!
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有人能拍出这样一部深入,探讨生死观的电影。”
韩三屏也是极为满意,对于叶柯李洋两人再次合作,又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对此,更是让韩三屏更坚信叶柯与李洋两人的合作,是那种产生的化学反应,确实带来了更为让人满意的效果。
韩三屏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切入正题,问道:“你们打算带这部电影去哪个电影节?戛纳还是柏林,或者威尼斯?”
听到这话,叶柯没有太多犹豫,脱口而出:“戛纳吧,这次我们想要试一试。”
这一决定,是他与李洋在拍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交流与探讨后共同做出的。
欧洲三大电影节,即戛纳、威尼斯、柏林,作为全球艺术电影的标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和选片逻辑。
戛纳电影节试图在艺术与商业间寻找完美的平衡,致力于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风向标。
其核心偏好明显,推崇作者电影与历史叙事,延续着新浪潮的传统,对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作品青睐有加,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就凭借着独特的视觉美学和隐晦含蓄的情感表达,荣获评审团奖。同时关注现实题材的国际化,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的命运起伏,例如贾樟柯的《站台》入围主竞赛。此外,也会试探性地接纳一些类型片导演,不过态度较为谨慎,如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虽入围,但市场反响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显示出戛纳对商业化的谨慎态度。
威尼斯电影节坚守先锋实验的阵地,成为多元文化与形式创新的前沿试验田。
它鼓励形式创新与美学实验,对突破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品十分欣赏,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以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探讨时空错位,最终斩获金狮奖。
深知今年戛纳和柏林竞争激烈程度的韩三屏,疑惑地皱了皱眉,劝说道:“你要是没想好的话,我建议是去柏林。
而且你们今年不也去了柏林嘛,还拿了个影帝,也算是柏林嫡系了,第二部作品送去柏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柏林,国内导演演员同行多,交流起来也方便,最重要的是,柏林的颁奖制度也更适合《入殓师》听到韩三屏的建议,叶柯当然希望《入殓师》能取得最好的结果,他盼着在自己拿到一个奖项的同时,也能让李洋拿下一个大奖,圆李洋一直以来的梦想!
同时叶柯也明白,戛纳电影节那边不太鼓励同一部电影拿到两个以上奖项。
尽量戛纳在主竞赛单元分蛋糕,但一部电影通常只能拿一个奖。
面对两人的对话,李洋反而显得不在意,他轻笑着说:“都去过柏林了,这次就试试戛纳那边吧,毕竞两个不同地方总是有不同的氛围和机会。”
或许这话,在韩三屏听来没什么特别。
但叶柯却听出了李洋的言外之意,那就是在柏林关于女文艺青年们的人生的探讨已然告一段落。现在李洋更想要在戛纳那美丽的沿海小镇,开启新的征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文艺爱好者们,在沙滩上碰撞出全新的创作灵感,书写新的传奇。
至于能不能获奖,对于李洋来说,虽然重要,毕竞奖项是对导演才华的一种认可。
但他也明白,获奖这件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只能看天命了。
见两人态度如此坚决,韩三屏也不再劝说,只是点点头:“那行吧,我让人带着片子去那边报名,也不急,反正明年三月才截止报名,五月才举办开幕式。”
至于影片能不能入选,韩三屏心里也有底,毕竞在戛纳,有不少华语导演与电影节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的作品也多次受到认可,
所以他相信《入殓师》凭借自身的品质,入选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