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章已经出来了,可以看哦!谢谢义父们的支持!)
“怎么了,这是谁的剧本?”
从冒着蒸汽的浴室里,一片朦胧中走出,许情露出精致的锁骨,和一道若隐若现的曲线。
身上裹着粉色浴巾,长发特意裹着毛巾。
赤着脚踩在羊毛地毯上,脚步轻得像猫,直到看见叶柯手边还放有剧本,才顿住脚步。
眉心微不可察地蹙着,听到声响,叶柯抬眼望过去:“张一谋的新电影《十面埋伏》,我刚从他城郊的工作室回来。”
叶柯脸上显得有些疲惫,似乎从戛纳回来后,到现在一刻也没有停下过。
“怎么了,你不想接么?”
许情毫不在意地坐到他身边,浴巾滑落些许,露出光滑的肩头。
有些好奇伸手拿起剧本,许情轻轻翻动剧本,看着写有“张一谋作品”的字样。
剧本不算薄,可见角色不算轻,内页贴着几张人物造型草图,金戈铁马的江湖气似乎要从纸页间透出来。
许情很快翻到“金捕头”的角色小传,忽然轻笑一声:“张导的戏,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进,你倒好,还在这儿出神。”
“档期撞了。”
叶柯低声说,伸手覆在许情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纸张传来,“《小偷家族》下个月就要开机,中影那边已经搭好了组,也要准备选合适的演员了。”
好似这双细嫩的手,特别好玩叶柯不由玩心大起,还用小拇指与她的小拇指勾了勾。
看着自己的手任由被把玩着,许情只觉得有些好笑,但还是随他。
其实许情心里明白叶柯所说的“撞档期”是什么意思。
除了真的走不开,还有就是连续两年在戛纳、柏林封帝。
叶柯已不需要靠那个大导演镀金的新人。
或许《十面埋伏》,对那些新人或者二三线演员来说,那是张一谋,是华语影坛的标杆,是能让演员在国际视野里再镀一层金的机会,说不定还能凭借这个机会大火。
“你真打算拒了,还有别的事么。”
把剧本合上,许情放在两人之间的空隙。
知道叶柯此时这么纠结,除了是张一谋的电影外,必然还有其它什么原因,才会让他这样。“拒了吧,实在没那多精力。”
叶柯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指尖顺着她的手腕滑到掌心,轻轻握住:“事倒没什么事,只是张一谋确实跟别的导演不一样,倒不是说拍电影,只能说他更为直接。”
毕竟离开前,张一谋那些话确实说的很是诚恳,加上对方还特意打电话。
想想,叶柯还是笑道:“这部电影只是个算起来顶多男三角色,主角想来是找那几位了。”毕竟这年头,不论是内地导演,还是北上而来的港台导演们,都是认为港台那边演员,才能扛起票房。尤其是男一号,特别是大制作,怎么也落不到内地演员身上。
所以显而易见,哪怕叶柯现在是接连拿下柏林跟戛纳影帝,对于这些导演来说,也只是演技好,但抗票房还是不行。
其实现在,乃至后来几年。
内地导演频繁启用港台演员担任票房主力,这一现象除了是当时港台明星是票房保障,也造成当下北上这些港台演员高人一等的视角。
但内地导演倚重港台演员,本质上是开放、市场互补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但这一阶段既推动了华语电影的工业化进程,也暴露了地域文化差异与产业依赖性问题。
毕竟一些角色,那边演员根本演出了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直到后面随着内地市场成熟与新生代内地演员成长,港台演员的“票房保障”角色逐渐淡化。对于叶柯这话,许情有些认同点头,又略显无奈轻叹:“没办法,谁让他们可以呢。”
“《小偷家族》是我自己想拍的故事,所以比起去演别人的江湖,我更想把这群“小偷’的人生拍出来。”叶柯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也是叶柯想要试着自己做导演,毕竟有些角色,也只有自己执导才能有机会演主角。
许情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那是拍《入殓师》时她见过的、对角色近乎偏执的热爱。
她知道中影这次给了他多大的自由度,是三千万的投资,藤蔓传媒和中影各出一半。
而叶柯直接以导演和主演的报酬加相应资金,估为一千五百万投资金额。
而中影那边也是诚意满满,就连选角、分镜几乎全由他说了算。
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对他拿奖后,中影的一次信任。
“中影那边……”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口,“就不怕你这个新人导演砸了招牌?”
“他们忙着盯陈凯鸽的《无极》呢,三亿多的投资,哪有空管我这三千万的“小打小闹’。”叶柯自嘲地笑了笑,指了指剧本,“不过张一谋倒是说了,我的眼神里有股“不怒自威’的劲儿,适合演那个亦正亦邪的捕头。”
叶柯倒是有点想不到,自己居然在张一谋眼中是这种评价。
许情被逗笑了,伸手捏了捏他的脸颊:“是,我们戛纳、柏林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