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李世民叹了口气,有点失望。
萧然的看法,有些时候不一样。
“世伯,你别叹气,这事儿啊,就像春种秋收,得按节气来。不是谁能耐大就能催着麦子提前熟,时代就这光景,换了谁来,也跳不过去。”
“想改变现在情况,想削弱世家的影响力,就得发展科举。”
“想让科举有意义,想让普通人考科举,得先让他们能读书吧?”
“想让他们读书,得先让他们家里有余粮、有闲钱吧?”
“想让家里有余粮,得先让田地里多打粮、买卖路好走、苛捐杂税轻吧?这些事儿,哪件是敲敲锣、下道旨就能成的?”
“现在推科举,已经是往石头缝里撒种子了一一以前世家把着知识的门,好歹砸开了条缝,让寒门能瞅见点光,这就不容易了。”
“这倒是没错,这话说的在理。”李世民深表赞同。
但是李世民也很清楚,萧然说这些问题,短时间无法实现的。
北宋科举大兴,读书人很多。
那个时候也没有土豆玉米这些高产历史。
萧然想过给李世民点建议,但是发现没有用。
大唐和北宋完全不一样。
唐朝的世家大族是知识与权力的垄断者,他们凭借门第、藏书、人脉把控科举,寒门难有出头路。到宋朝建立时,社会结构已从“世家主导”变成“扁平化”,普通人获取知识的阻力大减,为科举普及腾出了空间。
这个条件,李世民做不到,别说唐初了,唐末也不行。
唐朝科举每年录取不过几十人,且多是世家子弟“镀金”。
宋朝直接把科举当成“中央集权的工具”。
宋太祖、太宗大幅扩招,进士录取数是唐朝的10倍以上,甚至出现“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彻底打破考官与考生的“门生关系”。
更关键的是,宋朝明确废除“公荐”,推行“糊名誉录”,从规则上压缩了世家舞弊的空间。对寒门子弟,宋朝还提供“公厨”(、“驿券”,甚至允许商人、佃农子弟应试一一制度上的“无差别开放”,让普通人看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
这些李世民和现在的大唐也做不到。
不可能把现在的科举制度当成核心国策。
唐朝书籍靠手抄,一卷《论语》能抵半亩田,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宋朝雕版印刷术成熟,汴京、临安的书坊遍地,一本《千字文》不过几十文钱,连乡村私塾都能置办得起。
这个萧然可以帮忙弥补,但也仅仅是降低点读书的成本而已。
说到底,宋朝科举的大兴,是“旧垄断被打破+新制度托底+知识成本下降+社会财富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是突然出现的“爆发”,而是唐末五代“破局”后,宋朝用制度和政策把“可能性”变成了“普遍性”。
即便没有新的高产农作物,只要社会有让普通人“踮踮脚就能够到知识”的空间,读书人的激增就是必然。
所以,大唐完全没机会!
“不能让世伯白跑一次,我也准备了点礼物的。”
李世民兴致缺缺,“什么礼物啊?学堂还有义务教育其实就是无价的礼物了。”
“算了,世伯没兴趣,我就不说了,本来有个降低读书成本的办法.”
“嗯?你小子,怎么又不说了。”
“我不能只考虑拷姥村,要不然以后附近村子就该孤立楮佬村,该眼红了。”
李世民明白萧然的意思,这是想带着附近的百姓一起赚钱。
“你小子,说话别说一半!”现在李世民确实来兴趣了。
“也没什么,就是让书本价格便宜点。”
“嗯?”李世民眼睛一亮。
这可不简单。
这也是普通人读不起书的原因之一。
“小子,你快说!”
“改良造纸术,让纸价格便宜点。”
听到萧然说这个,李世民很失望,“这个怕是差点意思,书贵,从来都不是纸贵,是人工贵。”“能抄书的都是读书人,字还不能太差,这种人不多,让这种人抄书工钱高是一方面,效率也低。”“书少,物以稀为贵,其他人更买不起,恶性循环了。”
“世伯,我还没有说完,纸便宜只是一方面,以后不用抄,你说价格能不能打下来?”萧然知道现在没有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唐朝出现的,现在还没有。
“不用抄?这是何意?”
“以后世伯就知道了,到时候需要世伯帮帮忙,给我点书才行。”萧然故意吊李世民胃口。“小兔崽子,你快说!”
“哈哈哈!”萧然就是不说,转身朝着学堂走。
现在没有雕版印刷,不好理解。
等做出来,再说。
冲击力更大。
李世民心情好了许多,知道萧然这样说,多半是不能太差的。
其他安排好,王绩也开始上课了。
大老远就能听到读书声。
村里的其他人也没有走,还是守着学堂。
也是想学学,一部分就是单纯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