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非去朔方城不可?
以卫长公主的身体为重,让卫长公主晚些再嫁给曹襄不可?刘彻挑挑眉头,刘侄忙道:“父皇若不信可以问问医者们,宫中也有太医。女子过早成婚,身体尚未长成,多是身子不好,而且若有子,多难产而亡。朝廷想要发展人口,女子十三四岁成婚,以一命换一命,于大汉人口增长有益?”啊,这个事,刘彻是不可能关注到的,一时间答不上来。刘侄道:“先前的医者少,也无人关注,我是听人提及说是谁家的夫人难产而亡。听得多了,也就留了心让人查查,查来查去发现,难产而亡的女郎们,多是年纪过小有孕的。十八岁以上孕育的女郎,成功生产的要多得多。”提及此,刘蛭分外认真的道:“为此我特意问了好些医者,只为确定调查发现的种种。医者们说,成长需要过程,过小的人,无论是郎君亦或者是女郎,过早泄了精元,对身子都不好。孕育子女,那更是以心血因孕之。尚未长成的身体又怎么承担得起。”
一套一套的说下来,听得刘彻更愣了。
医者们说的话,刘蛭绝不可能信口开河。
“你这意思是?"刘彻听出来了,刘侄是为卫长公主,但绝不是只为卫长公主。
“不知也就罢了,既知岂能放任不管。何不让医者们再仔细查验,倘若过早成婚有损身体,应该普及大汉内,以令天下知,从而避免更多人的死亡。“刘侄直接了当的提出可以改律法,成婚那么早干什么?晚婚晚育身体好。再说了,十二三岁成婚这个事,太早了!怎么着也得往后延迟,十八岁是最低的底线,否则参考大汉人存活的寿命。能活到三十多岁的都不容易。再晚,不能同意的。
刘侄清楚那么一个情况,也是希望这一点可以普及下去,好让人们知道,太小有孕对身体不好。
医者,大汉的医者并不多,系统学习过的更是少之又少。刘侄在百川书院也是设了医科的,征召天下各类医者,把他们请来,编写草药,医书,教人也罢,都可以。
没有的人,无论哪一行哪一业的人,都得培养,只要培养出来,将来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
当然,在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大汉上下都尚未意识的问题,刘晖希望可以避免一些悲剧。
刘彻注意到霍去病正色以对。虽然霍去病的视线落在刘侄的身上,或许也想到修成子仲-王太后的算计。
人命,一条条鲜活的人命,或许会因为他们做下的决定而得以改变,刘晖无法不争取。
“此事朕会命人仔细查查,容后再说。“刘彻不是信不过刘蛭,若只是卫长公主,不过是刘彻一句话的事,不就是舍不得女儿早嫁,多留两年,有何不可。但刘蛭的意思是要令天下知,好让天下人都随之把婚事和生育之事后推,那样关系的就是整个大汉的大事,不是凭刘蛭的几句话能定下的。刘侄亦明此理,“父皇只管去查。阿姐的婚事得推后。”别的人刘侄无法立刻改变,卫长公主得改。刘彻点了点头,卫长公主是刘彻的第一个孩子,她的出生证明刘彻是能生的。从此无人敢再就刘彻无子一事攻击。
能有一个皇女,早晚就能生出皇子。
刘彻对卫长公主的感情是特别的,第一个孩子,总是要疼一些的,一出生就封为长公主,后来更是事事为卫长公主安排周全。对第一个孩子,刘彻当时大摆宴席,那盛大的场面,只逊于刘据。
后来为卫长公主定下曹襄为未来的夫婿,彼时刘彻虽有别的计较,也是思量平阳长公主的性子,以后卫长公主嫁给曹襄不会受委屈。刘侄达到目的,心情自是大好。
这个事,刘彻那儿自会和平阳长公主解释。刘侄不管了,倒是给卫子夫和卫长公主各送一个医女,医术都不错。“不为其他,只为照顾好母亲和阿姐的身体。“刘蛭干脆直接道明,“好些事医女们会仔细说与母亲和阿姐听的。”
现在的医者也是不断的摸索中,把各地医者聚集在一起的刘侄,是希望他们通过不断的探讨有所精进,也有让彼此都有所得。这还真不错。
每个人所在的地方,所见所闻各不相同,导致他们每一个见过的病人也不同。
还有用药,神农尝百草。
草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是适用。各地的草药,不同地方的药效也有区别,因而现在刘侄也是让人在不同的地区种不地的草药,让百川书院的医者们负责。
为医者,谁也不敢说见过天下的药,能治好天下的病。没有刘侄召天下医者前来百川书院前,倒也有医家,可就算是医家,不代表他们会聚集在一块,也不代表他们能够有精力和财力把许多的医者聚集在一起讨论草药,也将他们经历的病例道来。
有了刘侄,各家的见闻得以整合。
对医者们来说,治病救人是顶顶重要的大事。大家既然都是为了救人学的医,有刘侄起头,想集各家所长,为天下人培养更多的医者,他们岂有不配合为刘侄所用的道理。时间不长,对于那些从小学医,懂得草药的人来说,有了刘侄示例下让他们编写的医书案例,连同天下的草药,画图,甚至连草药的药性,味道,都写得一清二楚,对很多不知从何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