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常理。”
陆云逸嘴唇干涩,喉咙耸动,他已经知道鱼鳞图册的作用了,
这天底下最重要的就是数据,
天底下有多少人,有多少地,有多少民,有多少官,都是关乎大明命脉之事。
但在大明开国之初,朝廷对此一无所知。
明承元制,元承宋制,
但两朝对于土地百姓,那是一个比一个糊涂,大明立国之初自然也是一片糊涂。
蓝玉面容平静,娓娓道来:
“此事我也是听太子说才知道此事艰辛,
皇权不下乡,古已有之,
陛下与太子殿下都想要打破这一局面,
你也知道,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些地主乡绅盘踞地方成百上千年,掌握不知多少百姓身家性命,
朝廷想要妄动,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民变,满盘皆输,
甚至地方官因为土地田产关乎赋税徭役,
那些地方官也会与地主乡绅沆瀣一气,对朝廷阳奉阴违,
官员不愿丈量田亩,百姓不愿如实相告,
所以这鱼鳞图册在立国之时就应推行之物,
一直到去年才堪堪铺开,用了二十年。
你知道是用的何种法子吗?”
蓝玉看向陆云逸,面带问询,嘴角勾起一丝笑意。
陆云逸呼吸一点点急促,犹豫了许久才试探着说道:
“时间?”
蓝玉展颜大笑,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照本将看来,有很多法子能成事,大不少多杀一些人,
但陛下用了最简单,也是最笨的法子,磨,凭借时间,生生磨成此事,
洪武十年太子监国治政时陛下就曾与之交代过,
元氏阍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
元朝无法掌控地方,这才导致了元朝灭亡。
所以陛下交代太子,假以时日,
就算陛下归天,太子也要将此事继续做,
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五十年直到做成此事,
现在听你所言,这就是一种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陆云逸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鱼鳞图册是汇集天下房屋、山林、池塘、田地等数据之物,
能让朝廷真正地掌控地方人口土地之物,居然是这么来的?
“洪武元年陛下意识到此事无法推行之后,便在洪武二年有了动作,
想要完成此事,手下要有信得过的人,
所以陛下开社学,建在废旧寺院、祠堂等地,
拨出朝堂所用之地以及当地富户捐赠来维持。
还在各地兴建了诸多书堂,用来开民智,招清贫子弟读书。
并且贡生进入国子监进行培养,这些贡生多来自清贫家庭,通过地方社学选拔而来,
还在国子监开算学,经学等等,用来培养日后丈量土地之人。
后来在陛下百姓能识字的太少了,
能读书的至少也是当地或者前朝的官员,大族,而且当时科举还在,
如此开科取士,取的还是前朝的民,
所以洪武六年陛下停了科举,给百姓们一些时间,让大明的百姓读书识字。
洪武三年用至正年间的户帖推行里甲制,
每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丁粮最多的十户担任里长,剩余一百户为甲首,
为了防止地方作乱,陛下先在湖州推行,而后一点点扩散至江南之地。
就这样.过了十年,经历诸多波折,
终于,在洪武十三年,
陛下与太子击败了大明最后一任宰相,也是最后阻碍胡惟庸等一干人
如此,洪武十四年里甲制开始在全国铺开,正式建立黄册,
将大明百姓分为民、军、匠三类,登记造册,
至此,立国十四年,朝廷才堪堪知道了我大明有多少人。”
陆云逸站在一侧,已经震惊得无以复加,
对于此种细节,他全然不知,还以为那鱼鳞黄册在立国之初便已建立。
对于他的反应,蓝玉很是满意,继续开口:
“知道了有多少人,一些事情就好办多了,
但陛下没有着急,清丈田亩的学生在国子监,施行之人是当地粮长,如此便将地方官吏抛在一边。
但还有一个难题,地主乡绅与地方官吏掌控着朝廷喉舌,
他们说什么,百姓便听什么。
贸然推行,很有可能打着清丈田亩的口号霍乱地方,激起民变。
所以..陛下在各乡里建立了‘申明亭’、‘旌善亭’,以此来解决乡里矛盾,表彰善行,
用的吏、用的官,就是这十年中培养出来的清贫子弟,也是在洪武十七年重新开了科举,
如此以来,所参与之人都是我大明的百姓。
终于到了洪武十八年各地乡里都有了‘申明亭’与‘旌善亭’,地方百姓也愈发信任朝廷,
于是在这一年,陛下拿出了早就编撰不知多少年的《御制大诰》,通过二亭送至地方,
让百姓懂《大明律》,知法度,明白朝廷是为他们好。”
说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