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日常、教弟
林明霁一觉醒来,非但没有酣睡过后的神清气爽,反而头脑闷痛,呵欠连连。
守诚早在门外等着了,里头发出一点动静,他就打水端进去。林明霁揉着额头,问道:“昨晚上是不是没关窗户?”
要不是睡觉了时被风吹着了,怎么会莫名其妙头痛?守诚道:“没有啊,您一睡下,房里的窗户都关了,只有外头一扇窗户半开着通风透气,不过有屏风挡着,吹不到您的。”“也罢,你一会儿去抓一副安神汤煎了给我。“林明霁用冷水洗了脸,“他们几个都醒了吗?”
守诚道:“都没醒,还在睡着。林管家说了,约摸要午时才能醒来。”实际上这会儿也快午时了。
林明霁打了一套八段锦,几人陆续醒来。
用午饭时,林明霁道:“桂榜在九月中旬出,我打算再休息两日,大后天就启程回扬州。你们是要在金陵等放榜还是回扬州?”金陵吃喝住行样样要钱,且扬州和金陵极近,若是急着看榜,等放榜那几日再来金陵便是,因而沈文石等四人都道:“一同回扬州。”这日照旧是各自回房补觉。
不过几人都是年轻小伙子,恢复得快,次日,就有人嚷着要出去逛逛,买些特产回扬州。
周从宜道:“我也出去,金陵是六朝古都,繁华不逊于扬州,难得来一趟,不见识见识就可惜了。”
林明霁想到明瑶华连着建了两个花皂药皂作坊,供应扬州的铺子绰绰有余,以她的想法,迟早要在金陵开一间铺子,便笑道:“我也去,三山街和秦淮河岸边都是热闹繁华的所在,又近便,我就在这两处略看一看。"1言下之意是别处一概不去。
何知行早就听说秦淮河畔两岸,夜里如同白昼,颇为向往。但林明霁在府学时就屡次拒绝别人的邀约,他提出去花楼不免被拒,若要自己去,他又没这个胆子。
想想便算了。
最终几人只是去三山街给家中亲人买了些糕点绒花、茯苓野参、陀螺竹雕等物,又在秦淮河沿岸寻了一处酒楼,一边观赏河景一边大吃一顿。中秋之后没几日,又是府学旬假。
明甫光早早起了,自觉练了十张大字,才开始用早膳。早膳后,因黛玉就在外书房练字,他除非有急事,都是等下午再去外书房找书。
索性去了清晖院看好姐儿。
到了清晖院门口,先让小丫鬟通报,才走进去。他日渐长大,进出姐姐的院子也不能如小时候那般随心了,明甫光惆怅地想,长大也不总是好的。
明瑶华在算账,抬起头看着他笑道:“大早上的,你怎么这副模样?”明甫光打起精神,笑道:“没什么,好姐儿呢,怎么不见她?”“她醒得可比你早,卯时就醒了,吃了奶,又继续睡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又醒了。”
小孩子睡着和清醒的时间不定,还好不论是林家还是她自己,手头都有钱,请得起奶娘下人,不然带娃实在是太煎熬了。“那我在这儿等等。"明甫光看到姐姐在算账,便道:“我来帮你一起算。”他的算盘打得可好了。
不过还是比不上姐姐,因为他姐姐连算盘都不用,就能将数算出来。明瑶华道:“不用。”
她起身走到靠窗摆放的玫瑰椅坐下,道:“你也来坐下,我有事和你说。”两把玫瑰椅中间是一张茶几,阳光照射进来,上了漆的桌面反射出耀眼的光。
这么正式?
明甫光一边嘀咕,一边猜想是什么事。
反正是自家的亲戚,明瑶华也不必委婉表达,直接就将明立辉想要从他们身上获取好处的事说了。
“拖不了几日,他迟到会找上林家的门。你考中了秀才,外头人人都知道,官府也有记档,他要是哭诉家里穷,求着把他家的地挂靠在你名下,你怎公办?”
“律法上不允许挂靠,他大闹出来,你答应挂地免田赋,有违背律法,你不答应,有违人情。”
“更别说在外头人看来,林家家财万贯,我们住在林家,锦衣玉食,乡下伯父却穿破衣喝稀粥,天然会指责我们的不是。他是光脚的不在乎脸面,打着要我们花钱消灾的主意。”
法理上来说,明立辉只是堂伯,他们是两家人,但明立辉要是真敢带着一帮族人在林家门口大闹,外头人绝对会指指点点:“你们发达了,帮衬帮衬穷亲戚怎么了?”
楚兄长那边不会有这种隐患,一是林明霁改了姓,二是当初分家,林明霁几乎没分到什么家产,两条加在一起,理都在林明霁这边。明甫光气道:“我们两家半点情谊都不剩了,他怎么还有脸上门?”明老爹丧礼时,他已经记事了,这位堂伯做的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时候的人视死如生,甚至在有些人看来,丧礼比婚礼还要重要。明立辉唆使乡邻不来明老爹的丧礼,作为明老爹的子女,他们是绝无法原谅的。
明甫光问:“姐姐,你说,要怎么做?”
明老爹临终前和他交代过,在他长大成人,能明辨是非之前,遇到事先听姐姐的,再听姐夫的。
如今可以加上一个,最后听老师的。
明瑶华摇头:“不是我,是你,你要怎么做?”“啊?”
明瑶华耐心心道:“你虽然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