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犹豫的太子朱标,此刻也豁然开朗:
“母后,儿臣以为苏兄所言极是!后世以此法寻疫苗,我大明亦可效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诏狱无名无籍者近千,若不足,便按苏兄所言招募试药人。事成后,生还者赏十两黄金;不幸身亡者,补偿其家五十两黄金、五亩良田、一头耕牛。”
思路清晰的朱标,言语也利落起来。
朱元璋看着儿子,眼中满是赞许:
“标儿越发长进了!这么快就想到补偿之法,比咱强。”
马皇后凝视着儿子,明白那个主张仁善的朱标已然蜕变。
如今站在面前的,是经历了时空碰撞、洞悉未来的太子,未来必能超越其父,成为更优秀的帝王。沉思良久,马皇后看向苏河:“既如此,便按你们说的办。一千人分十组,在诏狱实验。”苏河刚想点头,猛然意识到不妥:
“等等!娘娘,在诏狱万万不可!一旦天花失控,整个皇宫乃至京城都将陷入险境!臣提议,由工部在应天府远郊择一空地,新建专用房舍,安排特定郎中和人员负责。实验期间,严格管理人员、食物。待实验结束,确认安全牛痘后,将那里彻底焚毁,杜绝天花外泄风险。”
苏河在部队时曾参与疫苗实验,深知防护的重要。那些严格消毒隔离的措施,在此时的人听来无比震撼。
马皇后询问朱元璋:“重八,苏河此法既能保障安全,又可防天花外泄,你觉得如何?”
朱元璋心知妻子在给自己定夺权,便肃然道:“就依他说的办!但还要派重兵把守,无令擅闯者,格杀勿论!若能寻得牛痘,不仅圣孙得救,整个大明都将浴火重生!”
苏河也赞同驻兵,以防宵小破坏。
接下来便是人选。
朱元璋想让最懂牛痘的苏河去,但马皇后反对,因苏河身份特殊,不宜暴露,且与郎中沟通困难。“可只有他知道怎么做!难道让咱亲自去?”朱元璋郁闷道。
此时,朱标与朱棣同时站出请命:
“儿臣愿随苏兄(苏大哥)同往郊外,与试药人同吃同住,不寻得安全牛痘,绝不回宫!”朱标闻言,立刻呵斥弟弟:“老四休要胡闹!此乃监国太子职责,我当以身作则!”
朱棣也争辩道:“大哥!此事凶险!你身系江山社稷,岂能涉险?身为皇子,救侄儿、救天下,我义不容辞!父皇、母后,就让儿臣去吧!”
说完他重重叩首。
苏河在一旁暗自点头,觉得朱棣是可造之材,日后或可成为一代名将。
看着两个儿子争先赴险,马皇后感动不已,觉得此生无憾。
朱元璋更是欣慰:“好!好!都是咱的好儿子!但这事太险,太子皇子都不能去!苏河!你过来!”他严厉地看向苏河,“给咱想个万全之策!否则送你去诏狱!”
马皇后虽心疼儿子,但也委婉相求:
“苏河,标儿、棣儿都是你的朋友。你来自后世,又是军中精锐,定有办法。再想想,是否遗漏了什么?”
苏河被这位千古贤后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头道:
“办法倒是有,但需五皇子朱棣相助。整个洪武朝,医术最高且身份合适者,唯他而已。至于是否让他知晓臣的来历,请陛下、娘娘定夺。”
周王朱棣,朱元璋第五子,时年十六岁。
他痴迷医术,后来利用身份搜集、整理、修订大量医书,如《普济方》、《救荒本草》等,为后世留下宝贵医学遗产。
“老五?他才十六岁,能行吗?”朱元璋不无担心。
马皇后也犹豫:“这孩子从小就说要做扁鹊、华佗般的人物,莫非他真能成器?”
苏河如实道:“虽无医仙之名,但成就斐然。洪武年间,臣所知精医且可信者,唯周王一人。”朱棣担忧弟弟:“苏大哥,别无他法了吗?老五年纪尚小,又未历险事,让他对付天花,恐有闪失。”朱标也请苏河再想办法。
苏河摇头:“此乃最终方案。有臣在,必护周王周全。臣可制“酒精’供其每日消毒,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众人虽不解“酒精”为何物,但知是苏河带来的好东西。
马皇后看向苏河:“你若有把握,此事便交予你。重八,你看呢?”
朱元璋思忖片刻:“他既自荐,便依他。标儿,明日问问老五,若他愿意,便配合苏河。若不愿,就让太医院那帮吃闲饭的顶上!”
朱标遵命。
朱元璋目光转向苏河,语气不善:
“混小子!事成之后,咱便不计较你藏身后宫之事!但从今日起,无诏不得踏入后宫半步!”他还是对此耿耿于怀。
马皇后忙打圆场:“好了重八,都是为了大明。标儿,明日你安排苏河住处。”
“咱看见他就烦!让他滚出皇宫去!”朱元璋嫌弃道。
朱标连忙解围:“父皇,今夜天色已晚,不如让苏兄暂住东宫侧殿。待儿臣在宫外觅得府邸,再将他迁出安置。”
苏河闻言大喜,用肩膀轻碰朱标:
“太子殿下,够意思!真是好兄弟!”
朱元璋见苏河要搬走,脸色稍霁。
马皇后也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