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人的质疑,苏河却不慌不忙:
“我这“外封’,跟你们想的不一样。”
“不是让藩王直接去占一大片陌生土地,而是让他们从边疆慢慢往外扩,像蚕食桑叶似的,一步一步来。”
“陛下可以给亲王拨些兵,让他们去边境建城,吸纳外族人为大明效力。这样一来,既能增强大明的军事实力,还能让外族看到,跟着大明有饭吃、有衣穿,日子比当游牧民族好百倍,慢慢瓦解他们的归属感。”
“等有三成外族向往大明,外封的藩王就能举旗号召:只要归顺,将来打仗立功,就有田地、有牛羊!不用费一兵一卒,就能断了敌人的根基!”
苏河这套“舆论战”的法子,朱元璋还是头一次听说。
靠拉拢人心打胜仗,让敌人的百姓主动投奔,这简直防不胜防!
可他很快就发现了漏洞,皱着眉反驳:
“你这是纸上谈兵!北元那些人个个能吃,一个顶咱大明两个人的饭量!要是让他们当大明的兵,哪有那么多粮草?咱自己人都未必够吃,还分给他们?”
“苏兄,粮食确实是大问题,”朱标也跟着点头,“北元的壮汉吃得比汉人多太多了,没粮食,一切都是空谈。”
他们说得没错,北方的蒙古人身材高大壮实,气候寒冷又需要大量热量,饭量自然比中原人大多了。可苏河早料到他们会提这个,这也是他让沈万三出海找红薯的原因。
见苏河脸上露出胸有成竹的笑,朱标突然反应过来,眼睛一亮:
“苏兄!你是不是已经有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了?”
朱元璋却压根不信。
粮食问题是死结,苏河一个半路冒出来的人,怎么可能懂种地?
然而下一秒,苏河就打了他的脸:
“太子说得对。陛下,您设海禁不仅限制了大明的实力,还让大明跟外面的世界断了联系,连近在眼前的“宝贝’都没发现。比如离大明不远的地方,有种粮食一年能收两季,最差的年景一亩地都能收五六千斤,比咱大明最好的水稻还多好几倍!”
他故意把红薯的产量往少了说。
福建海边不适合种红薯,好年景都能收六七千斤,要是换了北方的黑土地,产量翻番都有可能。朱元璋被说得脸色铁青,却又理亏。
苏河说的是实话,可他还是不服气,打断道:
“够了!别总说咱的错!赶紧说,那亩产五六千斤的粮食到底是啥!”
朱元璋从小种地,知道大明的粮食产量。
水稻最好的时候一亩能收一千五百斤,平常也就一千一百斤,五六千斤的粮食,他连听都没听过。在两人期待的目光中,苏河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薯。
这是沈万三从吕宋国带回来的五百斤红薯里,特意烘干保存的,就是为了带回大明种植。
红薯表面的泥土已经清理干净,可乍一看,跟块石头没两样。
“苏兄,你该不会说这石头就是亩产五六千斤的粮食吧?”
朱标盯着红薯,满是疑惑。
朱元璋更是气得笑了,撸起袖子威胁:
“混账小子!你想清楚再说!就算不杀你,砍你一条胳膊一条腿,咱还是敢的!”
也不怪他们怀疑,红薯埋在土里久了,颜色像岩石,形状也不规则,还有凸起的纹路,跟石头真没差多少。
可苏河丝毫没受影响,伸手就把红薯掰成三段。
里面是雪白的果肉,因为烘干糖化,离得近的朱标瞬间闻到了一股淀粉的甜味,跟好大米的香味似的。“别以为是石头,阿标,你尝尝。”苏河递过去一小块。
朱标接过来,又分给朱元璋一块。
两人看着手上滑溜溜、还微微渗出水的红薯,都觉得奇怪。
这时,苏河直接把自己手里的红薯塞进嘴里,“嘎蹦嘎蹦”嚼了起来。
“苏兄!这玩意能生吃?”朱标惊得叫出声。
“不仅能生吃,还能磨成粉做面条,烤着吃、蒸着吃,剁碎了跟大米一起熬粥也行,吃法多着呢。”苏河一边嚼一边说,“最关键的是,这东西好养活,剁成块埋土里,浇水晒太阳,一百天就能收,一年能收两季,绝对是救荒的宝贝!”
朱标再也忍不住,把红薯塞进嘴里。
脆生生的,带着甜味,越嚼越香,不知不觉就吃完了,还忍不住盯着朱元璋手里那块大的。“父皇!咱大明再也不会有饥荒了!这东西比大米还好吃,您快尝尝!”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把红薯放进嘴里,一嚼就被征服了。
这口感、这甜味,比他吃过的任何杂粮都好!
等反应过来,他猛地抓住苏河的胳膊,语气急切:
“说!这东西你从哪弄来的!”
他激动得都忘了,苏河刚才其实说过一次。
苏河笑着提醒:“陛下,贵人多忘事啊,我刚才说了,这是海外的宝贝,自然是从海外拿回来的。”“胡扯!你这阵子天天在应天府,压根没离开过,怎么从海外拿?”朱元璋瞪着眼,不依不饶。“是沈万三帮我找的。”苏河也不隐瞒,“他去南洋吕宋国,不仅带回了这红薯,我还知道,大海另一边还有种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