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张、秦两家的前车之鉴,城中大户,没人再敢触怒县衙,与陆云对抗。
城中两百大军在这里压着呢!
这些就算倾尽家底,都拉不出百人丁壮,也没有三流武者的小门小户,根本抵抗不了这股力量。
最后结果,自不必说。
面对陆云精心教授出来,能够识文断字,精通术算的县卒,在他们的清查之下,那些隐藏的田地户口,根本瞒不住。
老实交代的还好,县衙不去理会,只是登记在册。
那些刻意隐瞒的田地、户口,这是直接被陆云强令剥夺,收归公有。
田地被分,奴仆还民,全都成了官府的纳税户口。
才短短三日,便完成了城内的户口清查。
到了第五日,城外的田亩也丈量完毕了。
其中,距离县城最近的七千余亩田,全都分了下去。
相应的,县衙这边,也多出了1479人的新编户口。
陈彦文等人忙着执行清户、分田的政令,几乎停不下来。
陆云这位县令,也没闲着。
他在这个过程之中,用灵眼术在城内挑出了十一个黑色命格,将他们编为乡兵。
经过这次平定张秦二家,以及后续的诸多手忙脚乱,让陆云分外感受到人手不足的窘境。
此时有了钱粮,自然要进行改变。
对于乡兵的扩编,便是他的主要手段。
养一个乡兵,平均一月也就二两银子的开支,对陆云的负担不大。
他手头众多现银、固定资产加起来,差不多掌握了六万两银子的财富。
另外粮食方面,县衙原本的纯粮、从外郡购买的新粮,以及从张秦两家的缴获,加起来也有两万石。
有钱有粮,足以敞开了养兵。
如今养兵已经不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从哪寻找那么多的合格兵源。
陆云对于手底下兵马的要求,那可是极为严格的。
为了不让自己的钱粮被浪费,同样也是为了最快的将士卒培养出来,他招兵最低的要求就是深黑色命格。
拥有这种命格之人,基本是百里挑一的俊杰。
换句话说,哪怕以居风县原本两万三千人的人口计算,百中选一,最多也就两百三十人合格罢了。
这还是往宽了算。
实际上,去掉女人、去掉老弱、去掉三十以上错过了练武年纪的的,剩下这些人才是兵源挑选的范围。
两万三千人,真正合适的深黑色命格兵源,可能也就八九十人罢了。
如今经过战乱,这点优质兵源折损更多,陆云也不知道自己最后能招到几个,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在县城推行完清户、分田二令,陆云把自己新招的十一名乡兵,交给了陈彦文,让其好生操训。
这个时候。
先前被派出去收拢流民的李通、杨泽那边,也派人飞马回县城,通传消息。
经过十数日努力,两人走遍了隆安县城之外的村镇,终于收拢到了足够流民,此时正在返程之中,就快要回到居风县境之内了。
二人派人问询,这些新招揽的流民,要安置到何处。
请县衙快点回复,他们好早做安排。
见到这个消息,陆云颇为欢喜。
新的流民的到来,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更多的气运。
同时百废待兴的居风县,也将随着这些流民抵达,更快的恢复繁盛。
对于此事,陆云很是重视。
思考过后,他传令李通、杨泽两人,将从隆安县带回的流民,安置在南边的红木镇。
红木镇本是居风县的两座小镇之一,镇上原本常住千人,附近有一座红木山,产出红木,故而小镇以此得名。
居风县的红木,在九真郡内,也算颇有名气了。
靠着这些产出的红木,甚至兴起了一座小镇。
不过此镇同样也毁于蛮夷叛乱之中,在蛮夷入侵之时,镇上大半人口死伤,仅有小部分逃走,战后返回镇内,却再也不复往昔盛况。
按照县衙之前派人去统计的回报,如今的红木镇内,仅有三百余人。
人口连小园村都不如,别说重新支撑起红木贸易了,就连镇外的田地,都耕种不满。
对于这种情况,陆云自然不能放任。
以前红木贸易盛行的时候,那可是每年都能给县衙上交千两银子的赋税,为一大财源收入。
如今红木镇原本的乡绅、山主,都因为战乱死去,那些出产红木的山头,都被县衙收为己有。
好好经营的话,每年的收益还会更大。
预估一年可能达到两三千两银子,这利益就更大了。
为了广开财源,同样也为了振兴地方,红木镇必须要重建起来。
此时南边隆安县的流民到来,正好可以把他们就近安置在红木镇,也免得继续奔波,再赶几十里路到县城这边了。
对李通等人做完批复,处理完了这桩公务。
陆云又趁机视察了一下县城,巡视清户、分田二令的推行情况。
一路所见,颇为喜人。
对于两项政令,除了城中仅剩的三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