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此言一出,现场登时变得落针可闻。
一些支持建文帝的臣子,随后纷纷站出来,向朱元璋告状。
礼部侍郎,练子宁,此刻挺身而出,满脸激愤的大声说道:“燕王倒行逆施,发动叛乱,致使我大明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紧接着,礼部尚书陈迪也站了出来,拱手作揖,声音沉痛地说道:“启禀陛下,建文时期推行的新政本已初见成效,却被燕王叛乱打断,诸多利国利民之策半途而废,实在可惜!
且燕王为夺皇位,不顾叔侄亲情,更无视陛下您定下的宗法礼制。
此风一开,恐后世藩王纷纷效仿,国无宁日啊!”
“建文时期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百姓生活渐有起色……可如今,一切皆毁于燕王之手啊!”“济南等地坚守抗燕,却遭燕军疯狂报复,城池损毁严重,军民死伤无数,燕王此举,实乃残暴不仁!”
“还请陛下,诛杀燕逆!”
“请陛下,诛杀燕逆!!!”
这种时候站出来的,显然都是建文帝的忠实拥趸。
像练子宁、陈迪这两人,历史上都宁死不降,最后被朱棣处死的“硬骨头”。
说实话,苏秩还丝毫挺佩服这些刚直之臣。
但朱元璋不是老年的朱元璋,更清楚朱棣治国,要比朱允坟强得多。
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神色平静,似乎丝毫不为他们几人“请诛燕王”的事情而愤怒。
朱棣站在朱元璋,心头虽然有些恼怒,但还是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方孝孺梗着脖子,毫不畏惧地与朱棣对视着,看起来恨不得冲上咬下他二两肉。
但除了他们几人外,
其他大臣们大多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就在这时,朱元璋终于开口说话了:“朕召尔等前来,有要事宣布。过往之事,朕一概不究,但此后有违逆朕皇命者,皆由新君自行处置!”
说完,朱元璋看向人群里的杨荣,说道:“杨荣,你来宣读圣旨!”
杨荣猛地一个激灵,一股又怂又兴奋的情绪,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他小跑着来到朱元璋身前,先是一丝不苟的行了大礼,这才转向群臣,从袖子里拿出了新写的圣旨。杨荣清了清嗓子,随即开始宣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建文帝朱允效在位期间……
朕意已决,废除建文帝朱允炊,令燕王朱棣继承皇位。
望众臣工齐心协力,辅佐新君,重振大明,保我江山社稷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钦此!”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再次一片哗然!
方孝孺听到这话,脸上震惊、不解、愤怒的表情一一闪过。
他忍不住向朱元璋问道:“太祖皇帝,燕王篡位,大逆不道,怎能…”
朱元璋抬手打断了他的话:“方孝孺,朕知道你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论做学问,你很厉害。但论治国,你不行。
允坟就是用了你、齐泰、黄子澄那些不切实际的策略,这才逼得藩王造反,大明内乱。
罪魁祸首,正是你们这些腐儒,朕不治你们的罪,已经是网开一面。”
方孝孺一张脸憋得通红。
被朱元璋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打脸,他怎能忍得下。
至于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卧龙凤雏还在外面给建文帝招兵买马,暂时没有在应天城,算是侥幸躲过一劫。
眼见方孝孺有些下不来台,杨荣忽然向朱元璋求情道:
“陛下,方博士为人正直、学识超人。虽其策略有误,然初心是为大明着想,还望陛下息怒。”朱元璋看了杨荣一眼,心道:“真是一个聪明人。”
随后,朱元璋对方孝孺说道:“你既然擅长做学问,那就好好去做学问,为大明,为后世传承知识。”方孝孺刚直,但不是傻子。
眼见皇帝给了自己台阶,他也就顺势下来了。
“陛下有令,臣怎敢不从……”不过他还是气愤朱棣,于是拱手道:“只是臣才疏学浅不堪大用,只求告老回乡当个教书先生,还请陛下应允。”
朱元璋当然不是那种惯人的性子,他都懒得说一句劝方孝孺留下的话,直接怼道:“那你就回乡下去教书吧。”
方孝孺终于彻底死心了。
他朝着朱元璋恭恭敬敬行完跪拜大礼后,把头上帽子一摘,起身离去。
练子宁、陈迪等人,也有样学样,向朱元璋祈求告老还乡。
朱元璋一口气全部答应,然后又问道:“还有谁想辞官归乡?朕,一概应了!”
陆陆续续,又有几人行礼,摘帽,转身离去。
而剩下的,则全都站在原地,沉默不语。
等到再没人出声后,朱元璋忽然问道:“杨寓杨士奇,杨溥杨弘济,二人何在?”
建文元年,杨士奇被荐入翰林院,充史馆编纂,主要负责相关文书工作与史籍编纂。
建文二年,杨溥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编修。
他们三人都任职于翰林院,且均为翰林编修,属于同级同僚。
因此,在看到杨荣忽然被朱元璋重用的时候,他俩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