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前序:深夜时分,苏秩正在整理今天的功德值。
突然,他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历史世界关键节点变动:朱元璋已开始修习“长生诀”,其心性、权谋、手段开始发生变化,既定历史轨迹发生偏移。】
【启动世界进程模拟考核程序:系统将以十年为期,对朱元璋引发变动后的世界线与原历史进程展开全方位对比分析和考核。】
【交互权限开启:
若功德值不足,则需要用宿主的寿元进行折算。】
“修真功法还有这种作用?”苏秩停下手中工作,诧异的喃喃自语道,“希望老朱能够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能够让大明变得更好。”
诸葛亮世界。
渭水一战,
司马懿被诸葛亮攻破三座大营,
魏军六万大军被杀、被俘和被淹死的,有近两万人。
司马懿在兵败渭水后,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北撤。
知此次失利对魏军士气的打击很大,
他若不尽快稳定局势,重新建立防线,
蜀汉军队很可能会乘胜追击,一举突破曹魏在西线的防御体系。
司马懿没有停留,而是一路回了长安。
回到长安后,司马懿一边收拢散兵游勇,一边向曹魏朝廷上表请罪,并请求增派援军。
此时,司马懿召集众将在议事厅中议事,商议接下来如何应对诸葛亮的进攻。
司马懿坐在主位,身后挂着一副巨大的地图。
底下众将领脸色都很沉重,诸葛亮发明的新武器,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和阴影,直到现在都无法完全消化和驱散。
见底下将领都不说话,司马懿开口问道:“诸位,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吧,诸葛亮会从哪里攻上来?”司马懿发话了,这些将领们也不好再沉默。
胡遵往前站了半步,拱手说道:“禀都督,末将以为,诸葛亮可能会从陈仓进攻。”
诸葛亮之前就打过陈仓,但被郝昭率领一千人守了二十多日,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而这次诸葛亮有了攻城利器,按照常理,他确实有可能再去攻打陈仓。
众将皆微微点头,附和着胡遵的说话。
“诸葛亮不会走陈仓,他应该会走褒斜道。”但司马懿却在沉吟片刻后,否定了胡遵的想法,并解释道:“陈仓道沿途的驿站、粮仓早被我们改造成了防御据点。蜀军若走此道,每走一段距离就得分兵护粮,分兵太多反而削弱主力。”
“而且,从陈仓到长安的百余里路多为平原。
蜀军若从陈仓杀出,其后方补给线,正好暴露在我军的骑兵面前。
我军骑兵从长安、郿县出发,一日就能赶到。
蜀军步兵在平原上难以抵挡我军骑兵的冲击,他除非不在乎暴露那些新武器了,否则断不可能走陈仓道。”
司马懿顿了顿,继续说道:
“反观褒斜道,虽道路崎岖,但却处处是天然据点。
石门关能锁死中段通道,七盘岭可俯瞰南段来路。
蜀军走一路就能占一路险地,哪怕被我军派兵抄后路,也能退守关卡暂避。
而且褒斜道全程有斜水、褒水两条河道贯穿。
蜀军的粮船能沿着河谷逆流而上,即便部分路段需换粮车,也能借水路减少一半人力消耗。”“褒斜道北口通向眉县,离长安有两百里缓冲。
蜀军突破北口后,既可以转头攻陇右的郿县粮仓,断我西线粮源。
也能稳步推进逼长安,逼我军决战。”
司马懿的一通分析,基本上把诸葛亮的盘算分析了个七七八八。
众将领听了司马懿的分析后,纷纷恍然大悟。
牛金说道:“难怪都督您要派郭刺史驻守石门。”
石门是褒斜道南口的咽喉要地。
此处地势险要,两侧峭壁高耸,仅容褒水从中穿过,是一道天然的易守难攻的屏障。
蜀军若想从南口进入褒斜道,石门是绕不开的必经之路。
郭淮在此驻军,可借助石门的狭窄地形,限制蜀军兵力展开。
他在石门两侧高处布置弓弩手,待蜀军进入射程,便能万箭齐发,给蜀军造成重大的伤亡。司马懿虽然早就料到了这些,但他的脸色却依旧严峻,“诸葛亮的新武器,威力实在太大!郭刺史也就是拖延几日罢了。”
“这……”议事厅中的魏军将领们,面面相觑。
诸葛亮的武器如此强大,那他们还守得住长安吗?
司马懿见状,说道:“诸葛亮的新武器固然强大,但越强大的武器,锻造起来就越不容易。此时,我们只需一路新增和加固防御,拖到陛下领军来援。
到时候,我军有数十倍蜀军的人数优势,诸葛亮纵使有威力强大的新武器,也无法弥补人数的巨大差距。
只要击败诸葛亮,并缴获他的新武器,以我们魏国的锻造水平,想要仿制并不难。
届时,一旦我们也有了类似的武器,统一指日可待!”
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进攻,想的可不仅仅只是防守。
他甚至想把诸葛亮放进来,然后抢了他的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