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大伙刚吃完早餐,王运鹏便带着张鑫走进了216办公室。
“怎么样?如何开展工作,大家有想法了吗?”
冷刚柔率先回答:“我没什么想法,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干。”
王运鹏微微皱了皱眉,对这个回答,显然是不满意的。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总不能摁着人家的脑袋非要说出个子丑寅卯吧。
“小孔你呢?”
孔绍钧煞有介事的拿出一个本子:“我想了想,无非就是三种办法。一个是要求全市各单位开展自查自纠,把自查出来的问题汇总上来。这一点可以和其他组共同进行。然后依照问题的层次,分发给各区县各单位去处理。”
说着还停顿一下,观察王运鹏的反应。
见王运鹏表情没有异样,才接着说:“第二个是广泛发动群众,征集相关问题线索。这里就可以和自查自纠的清单作比对,已经有了的,不再重复处理。没有的,照样分级分层办理。”
“第三个就是密切跟踪跟进。一方面对过往举报的违规兼职取酬的案子进行复查清理,尤其是没有办结的,要重点核查。另一方面就是随机抽取一些县区的案子,下沉督导走访,看一看是不是办到位了。最后再选取一些典型案子,向社会通报,发挥警示作用。”
孔绍钧的回答,没有任何问题,都是中规中矩的做法,而且是经过反复实践后最稳妥的办法。
但还是那句话,太普通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做,那专班的作用,就跟信息核查员没啥区别,整天坐在办公室,等着送上门的案子就行,然后分发下去,再等着下面的反馈。
这样的路数,显然与李解讲话中所强调的“突破以往模式”背道而驰了。
王运鹏未置可否,而是紧接着问:“郑方圆,你觉得呢?”
注意,王运鹏问的是“你觉得呢?”也就是让郑方圆对孔绍钧的观点发表意见。这明显是不在乎郑方圆个人有没有看法,而是赞不赞同。赞同的话,就按孔绍钧的方案报上去了。
到这就有疑惑了,为什么身为李解的秘书,王运鹏却没有真正按照领导的意思办?是他能力不够,领悟不出来吗?当然不是。
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行为,要从他的利益出发。
秘书不是领导的分身,而是一个独立的人。既然是独立的人,就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对王运鹏来说,他目前要做的,恰恰不是创新,而是稳妥。
专班已经建立,无论是否创新,最后都是成功。只要成功,他就能获得功劳,从而得到进一步重用。有可能是本机关提拔副处级,有可能是下放区县任职。
而如果真去创新,没搞出事情倒好,可一旦搞出了纰漏,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他的提拔就可就泡汤了。
所以,他宁愿选择性忽略领导的意图。即便李解看到这个方案皱眉摇头,他也可以解释一句:“我们组几个人都想不出什么新办法……”
那么,李解最多会觉得他创新能力弱了点,但不会否认他的全部。然后要么就此作罢,要么手把手做出一些指示引导。而有了指示引导,对王运鹏来说,责任就被顶住了,落不到他头上。
再说了,方案要得这么急,王运鹏不可能什么准备都没有。兴许早就加班加点起草了一份内容和孔绍钧差不多的初稿。如果不赞成孔绍钧的方案,岂不是要重做一份?他可不想返这个工。
郑方圆迷惑地和冷刚柔对视了一眼,后者只是给了一个怜悯的眼神。
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想做鲶鱼,沙丁鱼还不一定想让你做呢。人家可是领导秘书,就你的胆量,要不是认怂算了。
这眼神一下激起了郑方圆心里的不服,领导秘书又怎么样?既然让我开口,那我就不怕天塌下来。对上不卑!
“我觉得他的方案有一定合理性……”先礼后兵,郑方圆先是肯定了对方。
就在王运鹏准备张嘴结束这个走过场般的征求意见时,郑方圆第二句话蹦了出来:“但距离李书记的讲话要求还有些不足。”
几人都愣住了,这个转折有点生猛啊,直接搬出领导来了。唯有冷刚柔露出了一丝笑容,似乎对郑方圆这般说辞早有预判。
王运鹏这回是皱起了眉:“说说看,哪些不足。”
“首先是我同意发动群众,广泛征集线索。但我们没必要去做重复的事。比方说积案核查,只需要拿到一份积案清单就行。然后根据群众举报,重点看看有没有二次举报的。如果有,说明这个案子可能存在问题,需要重点复核。其他的,都没必要,我们本来就这几个人,还沉浸在过去的案子中,精力根本分配不过来。”
“接着说。”这一点,王运鹏还是能接受的,并没有增加太多的工作负担,也没改变他的基本框架。
“其次,在发动群众、征集线索的事情上,我们除了全面通告外,还应该有所侧重。违规兼职取酬,伤害的是什么?是队伍的纯洁性和市场的公平性。我们重点要打击的是什么?应该是那些跟权力紧密挂钩的违规兼职,也就是利用权力或职务便利获取利益的行为。这些,也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一点,因为但凡有权力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