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寒门硬刚权贵(1 / 2)

李承乾的目光再次扫过阶下那十个紧张得几乎窒息的青衿身影,最后看了石头一眼。

“你们出身贫寒,今天能站在这大殿上,不是因为祖上的庇荫,也不是因为运气好。

而是因为朕有打破旧制、建立新规的志向,也因为你们自身的才学和不甘平庸沉沦的志气!

希望你们牢记今天这个起点,刻在心里‘任重道远’这四个字!

弘文馆教给你们的,不只是求取功名的阶梯,更是治理天下、安定百姓的工具!

将来,不管你们是在州郡县的衙门里任职,还是在朝廷中枢当官,或是在农兵队伍里做事,希望你们能凭着今天这份赤诚之心,体察百姓的疾苦,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

这条路,朕已经为你们劈开了荆棘!

能不能走得通、走得远,把它铺成能传之久远的平坦大道......”

李承乾微微一顿,扫视了一圈文武百官,又看向了那十位年轻学子,

“全在你们身上!”

“全在你们肚子里的学问!”

“全在你们手里的笔杆子!”

“全在你们心里......那团烧不尽的火种!”

话音落下,大殿内一片死寂。

“草民(臣等)——谨遵圣谕!

定不负陛下厚望,不负寒门之托,不负此身所学!”

周朴领着十名学子,躬身应道。

数日后,紫宸殿小朝议。

户部尚书王越眉头紧锁的禀报道:

“陛下,去年在陇右出兵作战,平定凉州叛乱,再加上推行新政重新丈量土地、组建农兵卫、在各地修建弘文馆和州县学堂,国库的开支实在太大了。

如今河北、山东几个道上奏报告,说去年冬天降雪稀少,今年春天恐怕有大旱的危险,已经出现流民迁徙的迹象了。

可国库实在已经到了资金短缺、难以应付的地步。

如果按照过去的惯例拨付赈灾的粮食和钱款,恐怕很难维持下去,更别说支撑新政后续的各项所需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几位重臣,最后落在御座之上,语气沉重的说道:

“臣恳请陛下做出决断,或许可以暂时放缓部分新政的开支,比如农兵卫的甲胄兵器配备、弘文馆及州县学堂的修建工程,以此集中力量保障春季灾荒的赈济工作,安定民心、制止动乱。”

此言一出,殿中不少官员微微点头,面露赞同之色。

李承乾面无表情的看向了新任的工部尚书,由吏部从寒门小吏中破格擢升的实干派官员,刘晏:

“刘卿,工部负责监造的农兵卫标准制式的皮甲、长矛、强弓,每件的成本是多少?

各地弘文馆和州县学堂的修建工程,最急需完工的有几处?花费又是多少?”

刘晏显然早有准备,只见他沉稳的回道:

“回陛下!农兵卫所配皮甲、长矛,皆依陛下旨意,力求坚固实用,不求华美。

一套皮甲并长矛、简易强弓,成本不过三贯又七百文。

工部已督造五万套,分储各道武库,耗资约十九万贯。

弘文馆州学营造,最急者乃江南、河北、河南三道,因其清丈推行最速,寒门学子最众,预估营造费各需五万贯,合计十五万贯。

此两项,共计三十四万贯。”

王越立刻接过话说道:

“陛下!三十四万贯!这还只是部分!

眼下国库能动用的现钱,算上各地应缴未缴之赋税,满打满算,不足百万贯!

而河北、山东春荒赈济,按往例,至少需一百二十万贯方能勉强支应!缺口巨大!

新政耗费,已成国库难以承受之重!恳请陛下......”

“恳请陛下暂缓新政,以保民生为重!”

几位依附王越的官员同时出列附和道。

就在此时,一个略显生涩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臣有异议!”

所有人瞬间转头看去。

只见是李承乾破格允许列席小朝议、身着崭新青色七品官袍的石头!

“臣石头,斗胆进言!春荒要赈,但新政万万不可缓!”

“放肆!”

王珪身边一位御史立刻呵斥道,

“朝堂重地,岂容你一新进末吏妄议大政?还不退下!”

石头被这呵斥惊得身体一颤,但想到田间地头那些盼着新政活命的乡亲,一股热血猛的涌上心头。

“臣在策论中写过!清丈田亩,不是夺富!

是让该交税的交税!让没地的农人有地种!

农兵卫,不是耗费!

是护着清丈能真正公平!是让穷苦人敢说话!

弘文馆,更不是花钱听响!

是给像臣这样的人,给千千万万的穷苦娃子,一条不用世代当牛做马的活路!”

他越说越激动,忘记了朝堂礼仪,挥舞着手中的笏板。

“王尚书说国库没钱!臣不懂大账!但臣知道!

那些被清丈出来的田,原来藏在世家大户手里,是不交税、少交税的。

现在它们充了公,或者分给了农人,那以

最新小说: 有你无我 替罪惨死,重生送渣夫全家去地府团聚 拼夕夕批发s级天赋,全球震惊! 苏小姐万人迷,哥哥们追着宠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SSS级警报!医武狂龙,踏出女子监狱 明末:开局人屠系统,我在边关杀疯了! 赵进李的心里 天灾:从克苏鲁开始 夜夜难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