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池小说 > 其他类型 > 破茧专家组 > 第1章 指纹没干,人先凉了

第1章 指纹没干,人先凉了(2 / 3)

“这是生前截肢。”他的声音有些发紧,三年前在公安部培训的画面突然涌进脑海。

胡守义老师推了推老花镜,投影幕布上是90年代的现场照片:“注意看,这几起小卖部抢劫杀人案,死者都缺一根手指。这不是为了毁证,而是凶手的‘纪念品’。”当时技术受限,连DA库都不完善,案子最后只能标为“行为异常连环案”封存。

“小陈!”江临风突然直起身子,雨水顺着下巴砸在勘查服上,发出沉闷的“啪”声。

“立刻回局里调近十年无名尸档案,重点筛选手指缺失的案例。”

“现、现在?”小陈的睫毛上挂着水珠,眼神闪躲,嘴唇微微发白,显然在强忍着疲惫与不安,“雨这么大……”

“现在。”江临风扯下手套塞进防水袋,指节因长时间弯曲而僵硬发麻。

“你开我的车,钥匙在左胸口袋。”他摸出钥匙抛过去,金属碰撞声被雨声吞没了大半。

“半小时内我要看到电子档。”

小陈抱着设备跌跌撞撞地跑向警车时,江临风蹲回尸体旁。

雨势稍弱了些,他摘下帽子拧水,露出额角一道淡白的疤痕——那是他十六岁在工地搬砖时被钢筋划的,后来成了他“从泥里爬出来”的勋章。

此刻,这道疤随着他紧绷的神经一跳一跳,像是在提醒着什么。

天快亮时,小陈的微信提示音在雨声里格外清晰,像一根细线划破寂静。

江临风站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下,手机屏幕被雨水溅得模糊,但他还是一眼看清了比对结果:近五年有三具无名尸,分别在城郊垃圾场、工业区下水道、老城区河沟,死亡时间分别是2020年9月15日、2021年3月初1、2022年12月15。

他摸出红笔在地图上圈点,三个红点连成的三角形中心,正好指向汽修厂的位置。

雨停了,风卷着灰烬掠过他的手背,带着余温的碳粒蹭过皮肤,像某种低语。

他突然想起胡老师说过的另一句话:“连环犯的抛尸地,都是他们的‘心理地图’。”

“江临风!”

董正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这位市刑侦局痕迹科的老科长头发被雨水压得服服帖帖,警服领口沾着咖啡渍——显然是从家里直接赶过来的。

他拍了拍江临风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湿衣服渗了进来,像一道短暂的暖流。

“省厅通知,积案专家组重启,名单里有你。”

江临风的手指在手机上停住了。

屏幕里是那半枚指纹的特写,边缘的油脂分布像一团揉皱的纸。

“是胡老师点的你,说‘能从灰里看出指纹的人’。”董正然掏出烟盒又放下。

“老胡那个人,轻易不夸人。”

江临风没有说话。

他想起上周在省厅开积案推进会时,投影幕布上十七个案件编号泛着冷光。

此刻,笔记本里夹着的指纹照片边角被雨水泡得发皱,他突然意识到,所谓“荣誉”,不过是一把刀——既割开尘封的旧案,也割开凶手的伪装。

当天下午,物证室的冷光把江临风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戴着防割手套,用多波段光源一寸一寸地扫过从汽修厂提取的塑料布残片。

碳化纤维在光束下泛着幽蓝的光,直到——

他的呼吸突然停滞。

在塑料布内侧极细微的褶皱里,一道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纹路闪过。

这不是人体组织,而是胶鞋的底纹,被高温熔化后又凝固,像一道模糊的伤疤。

江临风猛地翻出90年代小卖部案的档案。

1996年第三起现场照片里,门槛处有枚模糊的鞋印,纹路走向……完全吻合。

手机在桌面震动时,他的指尖还停留在照片上。

“江临风,广城刚发现一具烧焦尸体。”芳姐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她是广城市刑警支队技术大队长,说话向来直得像根钢筋。

“位置在老城区‘便民烟酒行’旧址——那里是96年第一起小卖部案的现场。”

江临风的手指慢慢蜷起,指节抵在物证台边缘,触感冰冷坚硬。

窗外的天阴得厉害,像一块浸了水的灰布。

他望着桌上摊开的档案,1996年的现场照片里,老烟酒行的木柜台蒙着灰尘,而此刻,那里正躺着另一具被焚烧的尸体。

“我连夜赶过去。”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像一块沉进深潭的石头。

小陈敲门进来时,看见主管正把那半枚指纹的照片和96年的鞋印扫描件塞进公文包。

雨又下起来了,窗玻璃上的水痕里,江临风的影子显得格外瘦长。

他抓起外套走向门口,路过小陈时停了停:“把无名尸档案和专家组名单发到我手机。”

“是!”小陈立正,却见江临风已经消失在楼梯间。

老烟酒行的位置他记得。

十年前他刚当痕检员时,跟着董正然去那附近勘查过盗窃案。

此刻他站在市局停车场,雨刷器刮开挡风玻璃上的水幕,导航显示广城还有两小时车程。

副驾驶座上的公文

最新小说: 五条妹妹的术式是空间系 星穹之人族必胜 逆流1970:从打猎开始成为万元户 考场上我和当今太子撞脸了 女主她最爱自己[年代] 今天会下太阳雨 国民导演 渣爹娶了白月光后,断子绝孙了 反派夫妇作死日常 我在大俄当倒爷[九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