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青雀,你二人也听到我大唐面临薛延陀部的威胁,可有什么看法?”
李世民突然把问题抛向了旁听的两个儿子。
莫说房玄龄等人,便是李承乾和李泰本人也颇感意外。
哪怕他们二人地位尊崇,但是似这等军国重事,他们少有直接插口的机会。
李世民与他麾下的明星将帅们实在是太出色了,天下间就没有他们无法击败的敌人,而且每单拎出一位来都可说是战绩傲人。
反观李承乾与李泰,甚至从来没有上战场领过兵,他们自己也知道与贞观君臣们之间的差距。
所谓献丑不如藏拙,他们自己也只能沉默以对,慢慢听取众人议论,从中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让父皇刮目相看。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两个好大儿是什么水平,不管近些年如何对他们委以重任,但事关经略北境,整军经武之事,还是只会倚重自己的一班老兄弟们。
现在,李世民竟然主动询问起他们来。
李泰立即感觉到,这或许是父皇在有意考较他们。
虽然依身份来说,当是由太子的李承乾先回话,然后才轮到他。
但此次,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压过太子一头!
李泰拼命地回想着府中几位先生讲过的圣人之教,回想着其中关于用兵之道的内容。
“父皇,儿臣以为,几位大人的担忧是极有道理的,您乃万乘之尊,岂可轻易涉险。”
李世民没有任何表态。
说到这里,还都是些很正常,但也很普通的态度。
只听李泰续道:“依儿臣之见,近些年我大唐对外作战实在是太多了,所谓国虽大,好战必亡。”
“便是以我大唐之盛,父皇之明,也不可能与周围所有势力为敌。既是如此,那何不化干戈为玉帛呢?”
“我大唐若以长矛诛样他们的子民,只会召来无穷无尽的仇怨,与其如此,不如以王化度之。若能令周围所有的蛮夷皆服王化,那他们自然会真心诚意地赞叹父皇的德行,臣服于我大唐,不需动刀兵之危,便可令四海浑一。”
李泰一边说着,一边竟还摇头晃脑起来,竟真有几分“大儒”的神韵。
只是,他所说的话,却让李世民哭笑不得。
尉迟敬德并不知道陛下有何用心,听到这番话他是真的忍不了,但是又不好直接对魏王李泰发脾气。
他只好闷闷地道:“魏王少经军旅,更没有跟那些异族打过交道。”
“他们生性残忍,只怕绝对不是服从什么王化,更不会被圣人给教化成大唐子民的。”
程知节淡淡地补充了一句。
“对他们,只有打!打服为止!”
李泰颇为无奈地扫了他们一眼。
这些个武夫,不过是朝廷之爪牙,又懂得什么是军国大事,又能有什么远见?
他亲近士族,拉拢儒生,以壮自己的声势,同时也借着修书建馆讨好父皇。
只能说,这些举措确实让他积累声势,吸引了这么多朝臣支持,但他们也反过来深刻地影响到了李泰的观点。
李泰只得把希望的目光放到长孙无忌等朝臣身上。
长孙无忌却有些怜悯地看了他一眼:“魏王之谏,倒也不能算错,圣人之教,自有其深意,不过魏王似乎听漏了什么。”
“此次非是我大唐意欲北上踏平漠北,而是薛延陀部要威胁我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呐。”
“难道魏王觉得,我们为了让薛延陀部感受王化,主动放弃西域之地?”
李泰哪怕学得再迂腐,也明白长孙无忌所说放弃西域之地,是大唐完全不能接受的。
哪怕在他看来,那等边角之地,离长安十万八千里远,纵是放弃也无妨。
但他明白大唐将士血洒西域,父皇与众臣布局良久,才最终以李勣大破龟兹高昌,完全收服西域诸国作结。
自己敢说出放弃西域之话,那就等于在公然反对父皇征服四夷的大计!
李泰瞬间明白自己失言,小心翼翼地看了眼父皇。
还好,李世民并没有因为他的回应和长孙无忌的质疑而生出不满,只是把目光转到了李承乾的身上。
“高明,连你的弟弟都有进言,你倒是一言不发啊。”
“不论你还想不想继续当这个大唐太子,但你好歹还是大唐皇子,连身上的责任也想甩给别人吗?”
李玄素等大臣心中一紧。
他们非常了解陛下的性情,知道陛下的底线在什么地方。
假如李承乾现在还看不清陛下的心意,还想玩什么“以退为进”,那真是谁都救不得太子殿下了。
哪怕太子不懂用兵军略,至少也要在此时表明下自己的态度。
“儿臣刚刚听到了军情奏报,只有一事不明。”
“西州与安西发现薛延陀部铁骑之后,立即飞报朝廷,以定应对之策……那么,阿史那思摩为何没有任何回报!”
“这……”
太极殿中所有文武,甚至包括李世民都惊异地重新打量起了李承乾。
李承乾却似是毫无所觉,郎声道:“薛延陀部之崛起,皆因东突厥被我大唐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