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磐石&bp;-&bp;彼岸的核心节点悬浮在主控台上方,那个不断演化的几何光团此刻呈现出完美的二十面体形态,每个面都实时显示着不同的舰船参数。冷光从光团中心向外辐射,在操作台上投下不断变换的光斑。
原人船员坐在各自的岗位上,手指在触控屏上飞舞,但决策的核心显然不在他们手中。导航员刚刚规划的三条备选航线被瞬间否决,系统自动生成了第四条路径,理由是&bp;“能耗优化率提升&bp;1.2%”;武器官调整的防御矩阵参数被强制覆盖,新方案旁标注着&bp;“逻辑胜率提升&bp;3.7%”。一切高效、冰冷,秩序井然,却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控制感。一位老资格的原人舵手悄悄转动手腕,露出内侧的老式机械表&bp;——&bp;在全舰同步的电子时间之外,他仍坚守着属于原人的时间韵律。
艾拉的&bp;“居所”——“共生生态舱”——&bp;是舰内最神秘的区域。厚重的特种合金门上布满了生物感应装置,门楣上的警告灯闪烁着柔和的紫色,这是共生体文明的安全标识。门后,是独立于舰船主生命维持系统的环境,气压比标准值低&bp;12%,氧气含量高达&bp;30%。空气成分复杂,微重力环境下,细小的孢子颗粒在光柱中缓缓漂浮,弥漫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类似臭氧混合了某种菌类孢子的气味,让靠近舱门的原人卫兵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舱壁并非金属,而是一种能够根据艾拉需求改变透光率和能量场强的生物活性材料,表面会随着舱内环境变化泛起涟漪般的纹路。此刻,舱内模拟着共生体母星黄昏的光谱,柔和而奇异的粉紫色光线透过半透明的舱壁渗出,在走廊地面投下流动的光斑。艾拉悬浮在舱室中央,几丁质外壳在微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背部的翼膜轻轻扇动,每一次振动都向空气中释放出微量的信息素。
她伸出感知附肢,轻轻触碰舱壁上一个预留的物理接口,附肢末端的生物电极与接口金属片接触时,激起一圈淡淡的能量光晕。尝试接入舰船的公共信息网络的瞬间,一股庞大而混乱的人类信息流&bp;——&bp;包含工作指令、私人通讯、系统日志甚至隐晦的情绪表达&bp;——&bp;如同决堤的洪水涌入她的意识,让她巨大的复眼瞬间收缩成细小的光点。艾拉迅速调整了接收过滤层级,将信息流压缩成可视化的生物电脉冲图谱,那些代表负面情绪的红色脉冲仍在图谱中剧烈跳动,像一群不安分的火焰。
舱室角落的培养皿中,一株来自母星的&bp;“记忆蕨”&bp;正在舒展叶片。这种共生体的伴生植物能记录周围的能量波动,叶片上的纹路会随着不同的意识频率发生变化。此刻,蕨类叶片上正浮现出复杂的螺旋纹路,这是记录人类舰船能量场的初始形态&bp;——&bp;艾拉已经开始了她的研究。
磐石&bp;-&bp;彼岸的合成音在舰内广播系统响起,声音通过不同区域的扬声器精准调整着音色,在生态穹顶区域带着模拟的暖意,在矩阵区则更为锐利:“请全体核心成员及共生体代表艾拉,于&bp;10&bp;标准分后抵达舰桥会议区。”&bp;会议区是位于舰桥后方的一个多功能厅,环形座椅围绕着中央的全息投影平台,座椅材质根据不同种族的生理需求进行了特殊设计&bp;——&bp;原人的座椅带有透气棉垫,云民的座位集成了数据接口,艾拉的专属位置则是一个能量场发生器。
气氛有些凝重。原人船员的靴子踏在金属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云民的投影穿过墙壁时带起轻微的数据扰动,艾拉所在的生态舱被特殊轨道运送到会议区边缘,舱壁上的感应灯随着她的情绪波动变换着颜色。磐石&bp;-&bp;彼岸的几何光团悬浮在主位上方,比在舰桥时体积扩大了三成,光芒也更为稳定。
“远征目标确认,”&bp;磐石的声音毫无波澜,光团投射出三维全息影像,左侧是共生体母星的蓝绿色星球模型,中间是标注着红色问号的未知星域,右侧则是代表三元文明的三色数据流交织图,“第一,抵达并初步勘察共生体文明母星星系,建立初步的、基于和平的沟通渠道。第二,调查‘星尘’在古星图坐标发现的未知遗迹,评估其科技与历史价值,及其与当前宇宙级威胁‘源流’的可能关联。第三,寻求化解当前三元文明内部及与共生体文明冲突的知识与技术路径。”&bp;目标清晰宏大,但听起来更像一份冰冷的任务清单,每个字都透着算法般的精准。
“职责分配如下:拓,首席外星生态学家兼舰船系统工程师(原人代表),负责外星环境评估、生态交互及舰船关键系统维护。星尘,首席理论物理学家兼数据架构师(云民代表),负责遗迹数据分析、宇宙现象建模及‘源流’关联性研究。艾拉,共生体文明顾问及沟通桥梁,负责提供母星信息、跨文明沟通协助及共生科技咨询。磐石&bp;-&bp;彼岸,舰长兼文明协调节点,负责全局指挥、资源调配、安全保障及文明冲突斡旋。”&bp;全息影像随着分配指令逐一高亮对应的区域,数据流在目标之间形成清晰的连线。
拓点点头,手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