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研究新式冲锋枪的设计图,突然听到窗外一阵骚动。他推开窗户,看见孙团长正带着几个士兵押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往保卫科走。
"怎么回事?"陈樾赶紧跑下楼。
"抓了个可疑分子,"孙团长一脸得意,"这家伙在围墙外转悠好几天了,今天还想混进厂里。"
那个中年人看见陈樾,突然激动起来:"陈工!是我啊,哈尔滨机械厂的老刘!去年咱们在技术交流会上见过!"
陈樾仔细一看,还真是熟人。刘工是哈尔滨有名的机床专家,去年确实来厂里交流过。
"孙团长,这是误会,"陈樾连忙解释,"这位是哈机的刘工程师,自己人。"
孙团长将信将疑:"那他鬼鬼祟祟的干什么?"
刘工程师苦笑着从包里掏出一叠文件:"我是奉命来学习你们的新机床技术的,这是介绍信...谁知道刚到大门口就被按住了..."
原来,内阁决定在全国推广奉天兵工厂的技术经验,哈尔滨机械厂是第一个试点单位。但因为保密规定,事先没通知厂里。
"这事闹的..."孙团长有些尴尬地松开刘工程师,"不过也说明我们的安保工作到位嘛!"
陈樾赶紧打圆场:"孙团长也是职责所在。刘工,走,我先带你去食堂吃顿饭压压惊。"
这件事后,孙团长对安保工作更加上心了。他不仅加强了对外来人员的审查,还组织全厂职工进行了三次防空演习。
"陈总工,"一天晚饭后,孙团长神秘兮兮地找到陈樾,"我有个想法..."
原来,孙团长发现厂区东侧有一片空地,想在那里建一个靶场,让技术工人们也学学打枪。
"万一真有敌人打进来,咱们的技术人员不能束手就擒啊!"孙团长说得头头是道。
陈樾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第二天,他就向赵厂长提议,把射击训练纳入职工培训计划。赵厂长一拍大腿:"好!咱们这是''亦工亦兵''嘛!"
消息一出,厂里的小伙子们可高兴坏了。每天下班后,靶场都排着长队。连林秀兰这样的女学生都学会了打手枪,虽然第一次开枪时差点被后坐力震倒。
1月20日,陈樾正在靶场教几个老技工使用手枪,突然听见厂区警报声大作。
"敌袭演练!所有人立即进入防空洞!"孙团长的声音通过大喇叭传遍全厂。
工人们迅速放下手中的活,有条不紊地向各个防空洞跑去。陈樾注意到,就连平时腿脚不便的王铁锤师傅,也熟练地找到了自己的避难位置。
五分钟后,演练结束。孙团长站在操场中央,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比上次快了1分20秒。不过三车间的同志还是太磨蹭,明天单独加练!"
就这样,在孙团长的严格要求下,整个兵工厂的安保意识和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工人们从最初的抱怨变成了理解,再到现在的积极配合。
1月25日晚上,陈樾加完班回宿舍,发现孙团长正在门口等他。
"陈总工,有个事得跟你商量。"孙团长神色严肃,"我们抓到两个可疑的商贩,在厂外打听技术人员的住址。"
陈樾心里一紧:"审出什么了吗?"
"嘴硬得很,说是卖酱油的。"孙团长冷笑一声,"但我查过了,他们所谓的''酱油铺子''根本不存在。已经派人去他们住的地方搜查了。"
第二天一早,孙团长兴冲冲地来找陈樾:"果然有问题!在他们住处搜出了照相机和厂区地图!"
陈樾倒吸一口凉气。看来敌人真的盯上兵工厂了。
"你放心,"孙团长拍了拍腰间的手枪,"有我们在,他们休想得逞!不过..."他犹豫了一下,"我建议给重要技术人员配枪,特别是你。"
就这样,陈樾得到了一把崭新的托卡列夫手枪。他每天别在腰间,沉甸甸的,时刻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和危险。
1月30日,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奉天城。兵工厂银装素裹,显得格外宁静。但在看不见的地方,孙团长的战士们依然坚守岗位,警惕地注视着每一个角落。
陈樾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巡逻的士兵,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正是这些人的默默守护,才能让他安心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不仅需要先进的机床,也需要这样忠诚的卫士。
"陈总工,"孙团长推门进来,身上还带着雪花,"我刚查完岗。这天儿真够冷的!"他搓着手,从兜里掏出两个烤红薯,"给,趁热吃。"
陈樾接过红薯,热气腾腾的,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格外温暖。两人就着热茶,一边吃一边讨论着明天的安保演练计划。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但兵工厂里,一切都井然有序,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