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3日深夜,陈樾的办公室里煤油灯依然亮着。他小心翼翼地锁好门窗,拉上窗帘,这才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
"系统,调取青霉素制备相关技术资料。"他在脑海中轻声命令。
【正在检索知识库...麻省理工学院微生物实验室1944年实验记录已调取...默克制药厂1945年生产工艺流程图已调取...】
陈樾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一排排清晰的技术资料。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拿起钢笔开始抄录关键数据。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时不时停下来换算单位——鹰酱用的都是英制,得改成公制才行。
"这发酵温度控制..."陈樾皱着眉头对比不同资料,"默克用98华氏度,辉瑞用100度...换算过来就是36.7到37.8摄氏度之间..."
窗外传来巡逻战士的脚步声,陈樾赶紧把资料收进系统空间。等脚步声远去,他又继续工作,这次抄录的是冻干工艺参数。
"好家伙,真空度要0.1毫米汞柱以下..."陈樾咬着笔帽嘀咕,"这得上好的真空泵才行..."
直到东方泛白,陈樾才合上笔记本。桌上已经堆了十几页密密麻麻的笔记,从菌种培养到成品提纯,整个青霉素生产工艺的骨架总算搭起来了。
8月4日一大早,陈樾就直奔精密仪器分厂。工人们刚上班,就看见陈总工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老周!咱们能造这种罐子吗?"陈樾掏出一张草图,上面画着一个带搅拌器和温度计的金属罐。
周厂长推了推老花镜:"这不就是带夹层的反应釜嘛...就是这搅拌器密封..."
"用咱们新研发的石墨密封件!"陈樾兴奋地说,"还有这个盘管,通热水可以精确控温!"
接着他又跑到机械分厂,找到负责制冷设备的王工程师:"老王,这种真空冻干机..."
王工程师看着图纸直挠头:"陈总工,这真空系统好说,就是制冷部分..."
"用氨气压缩制冷!"陈樾早有准备,"咱们不是刚缴获几台毛熊的冰箱吗?拆了研究!"
中午吃饭时,陈樾蹲在车间外边啃窝头边修改图纸。系统在他脑海中不断提示:【建议将不锈钢材质改为玻璃衬里...搅拌转速可优化为120转/分钟...】
"陈总工,您这又捣鼓啥呢?"年轻技术员小李好奇地凑过来。
陈樾神秘地笑笑:"好东西,能救命的玩意儿。"
下午,陈樾带着修改好的图纸回到精密仪器分厂。工人们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这罐子内壁要抛光到镜面?"
"温度控制精度要±0.5度?"
"压力表要进口的?"
陈樾耐心解释:"这是用来培养青霉菌的,一点杂质都不能有。温度波动大了,菌种就长不好..."
8月5日,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摆在了面前——如何把液态青霉素变成稳定的粉末。陈樾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桌上摊开着从系统里抄录的三种冻干工艺。
"系统,优化方案。"陈樾揉着太阳穴说。
【优化完成:建议采用两段式冻干...前段-40℃保持4小时...后段升温至25℃...真空度维持0.05mmH...】
陈樾眼睛一亮:"妙啊!这样既能保证活性,又能缩短时间!"他立刻在笔记本上画出新的流程图,还特意标注了"适用于兔子国现有设备"的替代方案。
傍晚时分,陈樾突然想到一个关键问题:"系统,咱们没有标准菌种啊!"
【检索到1943年北非战场野战医院土法培养方案...】
陈樾如获至宝,赶紧记下这个用霉变瓜果分离菌种的方法。虽然效率低,但在没有标准菌种的情况下,这简直是救命稻草!
8月6日清晨,陈樾顶着两个黑眼圈敲响了赵厂长的门。他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牛皮纸包裹,里面是他三天来的心血结晶。
"老赵,这事儿得你亲自跑一趟。"陈樾声音沙哑,"这是青霉素全套生产工艺,能救成千上万战士的命!"
赵厂长翻开文件,第一页就写着《战时简易青霉素制备工艺流程(绝密)》。他越看越心惊:"老陈,这...这真是..."
"每一个数据都反复验证过。"陈樾认真地说,"设备咱们厂能造,就是需要专门的洁净厂房..."
赵厂长立刻站起身:"我这就去军区!不,直接去四九城!"
临行前,陈樾又塞给他一个小本子:"这是土法培养菌种的步骤,万一...万一一时弄不到标准菌种..."
吉普车扬起的尘土还没散去,陈樾就已经回到了实验室。他找来几个玻璃皿,开始尝试从发霉的窝头上分离青霉菌。显微镜下,那些蓝色的菌丝仿佛带着希望的光芒。
"快些...再快些..."陈樾轻声念叨。他知道,在遥远的东北边境,随时可能爆发冲突。而前线医院里,伤员们可能就因为一个小小的伤口感染而失去生命...
三天后,从四九城传来消息:最高层亲自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