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系统提示音,一道道蓝光扫过这些精密设备。陈樾的脑海中,完整的电路图和结构图正在快速成形。更妙的是,系统还自动标注出了各个部件的功能说明和性能参数,就像有个无形的老师在详细讲解。
"太完美了..."陈樾喃喃自语,手指不自觉地跟着脑海中的图像在空中比划。他立即调出系统知识库,开始比对之前在麻省理工扫描的雷达理论资料。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为什么不结合这些技术,设计一款更先进的雷达呢?
接下来三天,陈樾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送饭的小张每次进去,都看见满地的草稿纸和彻夜不熄的煤油灯。第三天清晨,当小张再次推开门时,发现陈樾趴在桌上睡着了,脸下压着一叠崭新的图纸,最上面用红笔写着《红星1号脉冲多普勒雷达设计方案》,旁边还放着半块硬得像石头的馒头。
"陈总工!陈总工!"小张轻轻推醒他,"您又熬通宵了?"
陈樾揉着通红的眼睛,却笑得像个孩子:"成了!快叫老周他们来开会!我这回要让鹰酱的飞机无所遁形!"
技术部的骨干们很快挤满了会议室。陈樾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勾勒出新型雷达的原理图:"传统雷达像手电筒,只能看到有没有东西。"他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发射接收示意图,"而我们的脉冲多普勒雷达..."他在图上画了个波浪线,"不仅能发现目标,还能通过回波频率变化测出它的速度和方向!"
老周推了推眼镜,眉头皱成个川字:"这...这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以咱们现在的电子工业水平..."他欲言又止地摇摇头。
"所以我做了这个。"陈樾又拿出一沓图纸,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改进后的电子管结构,"电子管小型化生产工艺。咱们自己造不出美国那么大的雷达,但可以做更精巧的!"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听见图纸翻动的沙沙声。突然,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小李跳起来,激动得把凳子都带倒了:"陈总工!这要是真能造出来,咱们就能提前发现敌机了!前线弟兄们再也不用挨炸了!"
"不止如此。"陈樾神秘地眨眨眼,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根据那个飞行员的交代,我算过了,这雷达的精度足够给高射炮指引目标。"他在本子上画了个三角形,"只要三个雷达站配合,就能精确定位敌机位置!"
11月18日,第一台原型机开始组装。陈樾亲自监督每个环节,从绕制特种线圈到焊接微型电子管。工人们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电路,但都铆足了劲儿干活——前线每天都有战友牺牲在空袭中,他们这是在跟死神抢时间啊!
老钳工刘师傅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加工着雷达底座,嘴里念叨着:"再精确点...再精确点...这可关系到前线娃娃们的性命啊..."他的徒弟小王在旁边看得直咽口水,生怕师傅一个手抖把零件做废了。
11月25日深夜,保密车间里灯火通明。随着最后一个真空管安装到位,红星1号雷达终于组装完成。这个方头方脑的铁家伙看起来其貌不扬,外壳还是用缴获的敌机蒙皮改的,但陈樾抚摸着它的外壳,像是在抚摸一件无价之宝。
"开机测试!"他一声令下,技术员们紧张地操作起来。示波器上渐渐出现杂乱的波形,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车间里静得能听见电子管发热的"滋滋"声。
突然,一个清晰的脉冲信号跳了出来!
"有了!"负责调试的小李尖叫一声,声音都变了调,"东南方向15公里,高度2000米,有东西在移动!速度...速度约每小时300公里!"
陈樾冲到窗前,正好看见一架夜航的运输机从远处掠过。雷达显示屏上,代表飞机的光点与实际情况分毫不差!
"成功了!"整个车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老周激动得老泪纵横,一把抱住陈樾:"陈总工,你这是给前线将士送去了千里眼啊!"几个年轻技术员把陈樾抬起来往天上抛,吓得他直喊:"小心我的眼镜!"
11月28日,三台红星1号雷达秘密运抵前线。安装地点选在三个制高点,用伪装网罩得严严实实,从外面看就像三个普通的观察哨。当天下午,雷达站就立下大功——提前二十分钟发现了来袭的敌机群,让部队及时隐蔽,避免了重大伤亡。
雷达操作员小赵后来在日记里写道:"...那蜂鸣器一响,我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按照陈总工教的方法,我们算出了敌机的航线、高度和速度...指挥部的电话刚打完没多久,天边就出现了黑点...看着炸弹落在空无一人的假阵地上,我们几个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更神奇的是,通过连续多日监测敌机起降轨迹,雷达操作员居然推算出了一个隐蔽的鹰酱前线机场的位置!几个雷达站的数据汇总到指挥部,作战参谋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就在这里!距离我军防线不到四十公里,怪不得他们的反应这么快。"
当天夜里,一个炮兵营悄悄前出。二十门107火箭炮同时开火,密集的火箭弹像流星雨般划过夜空。远处传来连绵不断的爆炸声,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第二天侦察兵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