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揉了揉鼻梁:"李,你们真是..."
"精打细算?"老李笑着接话,从怀里掏出一瓶茅台,"这是我从国内带来的,要不要庆祝一下?"
哈里森摇摇头,却从西装内袋取出一瓶威士忌:"我更习惯这个。"两人相视一笑,各自倒了一杯。
交换行动在秋高气爽的9月中旬正式开始。板门店军事分界线上,两排长长的隔离带将场地分成东西两侧,每隔十米就站着一名持枪士兵。东侧站着即将回国的联合**战俘,他们穿着崭新的制服,脸上写满期待;西侧则是准备返回祖国的科学家和留学生,许多人还穿着在鹰酱国时的西装,只是显得有些陈旧。
第一批交换的是钱学深等顶级科学家。当这位空气动力学专家迈过分界线时,老李亲自上前搀扶:"钱教授,辛苦了。"他注意到钱学深的手提箱上还贴着"加州理工学院"的标签。
钱学深望着迎接他的红旗,眼眶湿润:"终于...回来了。"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手指紧紧攥着手提箱的把手,指节都泛白了。箱子里装着他多年来的研究笔记和计算手稿,这些都被他冒着风险带回了祖国。
与此同时,一千名联合**战俘正从另一侧通过检查站。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穿着新制服,但消瘦的面容和手上的老茧诉说着战俘营的生活。一个美军上校走到哈里森面前敬了个礼:"长官,我以为再也见不到自由女神像了。"他的声音沙哑,右腿还有些跛。
哈里森回了个礼,小声嘀咕:"为了你们,我们可是把半个MT都送回去了。"他拍了拍上校的肩膀,"回家好好休养。"
随着交换工作推进,板门店每天都会上演感人的重逢场景。有位留美八年的材料学教授,一下车就跪在地上亲吻泥土,泪水打湿了镜片;还有个年轻的留学生,抱着前来迎接的年迈母亲嚎啕大哭,母亲颤抖的手不停地抚摸儿子的脸庞。
而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10月底。当时最后一批战俘已经交换完毕,但兔子方面突然提出还有"最后一位"——原来是一位被误认为战俘的平民厨师。这位憨厚的中年人拎着炒勺跨过分界线时,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连厨师都要回去了,"哈里森无奈地摇头,"李,你们真是刮地三尺啊。"
老李笑而不语,目光投向远处正在登车的科学家们。他知道,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宝藏。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民族重新崛起的希望。
1953年10月30日,四九城饭店张灯结彩。三百多位归国科学家和上千名留学生齐聚一堂,参加专门为他们举办的欢迎宴会。大厅里挂满了红色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海外学子归国"、"科技报国,振兴中华"等标语。服务员们端着精致的点心穿梭其间,乐队的演奏声回荡在大厅里。
"陈工!真的是你吗?"一个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男子突然冲到陈樾面前,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我是清华物理系的王明远啊!当年你在麻省理工时,我们还一起参加过学术讨论会!"
陈樾仔细端详着对方的脸,突然想起来了:"王明远!你小子还活着!"两人紧紧拥抱,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王明远的西装肘部已经磨得发亮,但胸前的校徽依然闪闪发光。
"我在鹰酱国这些年,"王明远压低声音说,"偷偷记录了不少航空发动机的资料,都记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现在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宴会进行到**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颤巍巍地站起来提议:"让我们为祖国干杯!"他的声音虽然苍老但铿锵有力,"这些年我们在海外,无时无刻不想着回来报效祖国!"
"为祖国干杯!"数百个声音同时响起,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许多人的眼中都噙着泪水,那些在异国他乡遭受的委屈和磨难,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报效祖国的决心。
陈樾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幕重逢的场景,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他注意到一个年轻的学生正小心翼翼地展开一面五星红旗,那是他在鹰酱国时偷偷缝制的;还有位女教授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包祖国的泥土,那是三年前离开时带走的...这些细节让陈樾的喉咙发紧。他知道,这些历经磨难归来的学者们,将会成为兔子腾飞的最重要基石。他们的智慧,将点亮这个古老民族的科技之光。
宴会结束后,陈樾独自走到**前。秋夜的星空格外璀璨,长安街上的路灯像一串明珠延伸向远方。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仿佛已经能闻到未来工业化城市的气息。那是钢铁与汗水、智慧与勤劳交织而成的芬芳。胸中有什么东西在燃烧——那是希望的火种,已经播撒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终将燎原。
远处,一列火车鸣笛驶过,载着刚刚归国的科学家们奔向全国各地。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像是这个古老国度重新起步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