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棒子半岛迎来了停战后的第一个寒冬。北风呼啸着掠过元山港,卷起阵阵雪沫。兔子军第38军114师的战士们正在港口忙碌着,他们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
"老张,把这边的天线再检查一遍!"工程兵连长王大柱站在一个三米高的信号塔旁,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他裹紧军大衣,看着战士们拆卸着他们亲手搭建的通讯设备。"一个螺丝钉都不能落下,这是命令!"
张技术员踩着结冰的梯子往上爬,冻僵的手指有些不听使唤。"连长,这天线杆上的冰太厚了,扳手打滑!"他的声音里带着焦急。
"用热水浇!"王大柱转头对身后的战士喊道,"小刘,去炊事班要壶热水来!记住,是借,不是要!"
远处的码头上,十几辆"猫猫车"正来回穿梭,将拆卸下来的设备运往停泊在港口的运输船。这些多功能全地形车在积雪的路面上如履平地,履带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老王,你们连进度怎么样了?"团政委李卫国踩着积雪走过来,军靴深深陷进雪里。他的眉毛和帽檐上都结了一层白霜。
"报告政委,通讯站设备已经拆卸了八成。"王大柱敬了个礼,"就是这天线杆上的冰..."
李卫国抬头看了看五米高的天线杆,点点头:"师部刚下命令,今晚必须完成所有设备的装船工作。明天毛熊的工程队就要来接手了。"
"这么快?"王大柱愣了一下,"那当地的电话系统..."
"全部移交。"李卫国打断他的话,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总部命令,所有我方设备一律撤回,一个零件都不留。"
王大柱接过文件,上面盖着鲜红的大印。他注意到文件的最后一页还附着长长的设备清单,从雷达站到电话交换机,甚至连炊事班的压面机都列在其中。
"这也太..."王大柱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太什么?"李卫国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太细致了。"王大柱改口道,随即压低声音,"政委,咱们这么撤,是不是有点..."
李卫国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当保姆的。战后重建的事,让毛熊去操心吧。"说完,他转身走向另一处正在拆卸的雷达站,背影很快消失在风雪中。
与此同时,平壤郊外的一个雷达站里,技术员赵明远正带着几个战士拆卸一台"红星"雷达。这台先进的雷达设备是他们半年前才安装的,现在又要拆下来运回国。
"赵工,这个部件太精密了,拆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年轻的战士小王紧张地说道,手里拿着螺丝刀却不敢下手。
赵明远推了推眼镜,镜片上立刻蒙上了一层白雾:"别怕,按照我们培训时的步骤来。先断开电源,再拆信号线..."
"赵工!"一个通讯兵匆匆跑来,"刚接到命令,这台雷达要完整运回国内,连使用手册和维修记录都要带走!"
赵明远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早就准备好了。这是我这半年记录的雷达使用日志,包括每次故障和维修情况。"他翻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和图表。
"您可真细心。"通讯兵敬佩地说。
赵明远笑了笑:"这雷达可是咱们的宝贝,不能有任何闪失。"他转向小王,"去把仓库里的包装材料都拿来,要用软布把每个部件都包好。"
夜幕降临时,元山港灯火通明。十几艘运输船停泊在码头,起重机正将一个个木箱吊装上船。每个木箱上都用红漆写着编号和"小心轻放"的字样。
王大柱站在码头上,监督着最后一批设备的装船工作。他的连队已经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但没有人抱怨。
"连长,这是最后一批了。"张技术员走过来报告,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
王大柱看了看手表:"凌晨三点前必须完成装船。去告诉炊事班,准备热姜汤,大家辛苦了。"
就在这时,一辆吉普车疾驰而来,在码头边急刹车。李卫国从车上跳下来,脸色凝重:"老王,出状况了。三号仓库发现一批没登记的设备,像是通讯器材。"
王大柱心头一紧:"走,去看看!"
三号仓库里,十几个木箱整齐地堆放在角落。王大柱撬开其中一个箱子,里面赫然是五台崭新的野战电话机。
"这不是咱们的装备啊..."张技术员疑惑地说。
李卫国检查了箱子上的标记:"是去年从国内运来的援建物资,还没拆封。"他转向王大柱,"你说怎么办?"
王大柱咬了咬牙:"按照命令,全部带走。一个不留。"
"可这是给北棒子的援助..."
"命令就是命令。"王大柱斩钉截铁地说,"所有兔子制造的设备,一律撤回。"
第二天清晨,当毛熊的工程队抵达元山港时,整个港口已经空空如也。不仅兔子军的设备全部撤走,连他们搭建的临时板房都被拆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个个地基的痕迹。
毛熊工程队队长伊万诺夫看着空荡荡的港口,忍不住抱怨:"这些夏国人,连个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