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1月1日,奉天兵工厂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陈樾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面前的桌子上摊开着十几份从朝鲜战场缴获的鹰酱装备技术手册。这些泛黄的纸张上满是英文标注和复杂的技术参数,普通人看了准会头晕眼花。
"陈工,您要的咖啡。"年轻的助手小王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把冒着热气的搪瓷缸放在桌上,"这都凌晨两点了,您还不休息啊?"
陈樾端起搪瓷缸抿了一口,苦涩的液体让他精神一振:"再等会儿,这个K-38航空相机的原理图马上就分析完了。"他的手指在一张晒蓝图纸上轻轻滑动,眼睛却盯着虚空中的某处——那是只有他能看到的系统界面。
小王好奇地瞄了眼桌上的资料,全是些看不懂的洋文和古怪的机械图纸。他挠了挠头:"陈工,这些外国玩意儿真能用到咱们的无人机上?"
"当然能。"陈樾头也不抬地回答,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你看这个K-38相机,虽然重了点,但成像质量比咱们现有的好太多了。"他顿了顿,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明天让机修组把仓库里那台缴获的F-86上的侦察设备拆下来,我有大用。"
等小王离开后,陈樾立刻调出系统界面,将刚刚研究透的K-38相机数据录入知识库。系统立刻弹出提示:【检测到航空相机技术,是否进行逆向分析?】
陈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是"。只见系统界面上,那台复杂相机的三维模型迅速分解成数百个零件,每个零件旁边都标注着详细参数和制造工艺。最让陈樾惊喜的是,科技系统还自动生成了几处优化建议,将原本笨重的结构精简了将近三分之一。
"太棒了!"陈樾忍不住拍了下桌子,震得搪瓷缸里的咖啡都溅出来几滴。他赶紧擦干净桌面,又调出之前扫描的A/AXT-2电视传输系统资料。这个从击落的RB-45侦察机上缴获的设备,将成为无人机升级的关键。
接下来的十天里,陈樾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他白天带着技术员们拆解缴获的侦察设备,晚上则通过系统分析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兵工厂的工人们经常在深夜还能看到实验室的灯光,有时甚至能听到陈樾兴奋的自言自语。
"老陈这是魔怔了?"食堂里,几个老技工边吃早饭边议论。
"嘘,小点声。"年纪最大的李师傅压低声音,"听说是搞什么新式无人机,总部特别重视。"
"无人机?就那个会飞的铁疙瘩?"年轻些的张技工不以为然,"能比得过真飞机?"
李师傅神秘地摇摇头:"你懂什么,陈工搞出来的东西,准保让洋鬼子大吃一惊。"
11月10日深夜,陈樾终于完成了初步设计。他将A/AXT-2电视传输系统与无人机的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还参考了缴获的F-86战斗机的气动外形,重新设计了机翼形状。
"小王!小王!"陈樾激动地冲出实验室,把正在打盹的助手吓了一跳。
"怎么了陈工?着火了吗?"小王一个激灵跳起来。
"快去找赵总工!就说无人机的升级方案出来了!"陈樾挥舞着一叠图纸,眼睛里布满血丝却闪着兴奋的光。
半小时后,被从被窝里叫起来的赵总工披着棉袄,睡眼惺忪地研究着陈樾的设计图。看着看着,他的眼睛越睁越大,最后完全清醒了。
"老陈,你这...这也太..."赵总工的手指微微发抖,"这电视传输系统真能稳定工作?还有这个新发动机布局..."
"绝对没问题!"陈樾信心满满地指着图纸,"我计算过了,这样改造后,飞行速度能提升40%,续航时间延长一倍,遥控距离..."
"等等等等,"赵总工打断他,"你这些数据哪来的?咱们可没条件做这么多风洞试验啊!"
陈樾早有准备:"部分数据参考了缴获的F-86飞行手册,部分是根据现有无人机的实测数据推算的。"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具体效果还得造出样机来验证。"
赵总工将信将疑地点点头:"那行,我明天就组织技术小组讨论。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老陈,你确定这些外国技术咱们能消化得了?别到时候..."
"放心吧,"陈樾拍了拍老搭档的肩膀,"我已经把所有关键技术都吃透了。再说,咱们不是有现成的设备可以拆解研究嘛。"
第二天一早,兵工厂的会议室里就炸开了锅。二十多名工程师围着陈樾的设计图争论不休。
"这个电视传输系统太复杂了,以咱们现在的电子工业水平..."
"我倒觉得发动机布局改得好,你们看这个进气口的设计..."
"问题是材料怎么办?这种铝合金咱们厂现在可生产不了..."
陈樾耐心地听着每个人的意见,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他才站起来解释:"材料问题我已经联系了鞍钢,他们新研发的合金应该能满足要求。至于电子元件..."他神秘地笑了笑,"咱们不是刚接收了一批毛熊援助的电子管吗?"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技术部决定采纳陈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