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两空,现在家里穷得耗子都不乐意来打窝,村里又还没分地,实在是艰难。
李梅花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没想到还能这样,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事儿还真成了!
那管事犹豫了一下说:“我去问问领导。”
原本都以为这是托词,谁知竟不是,她还真去问了!
问过上头领导之后,又特地去村里跟村长核实梅萍家的情况,确认她说的是事实,就破例同意了让董凤芸也在那里干活。
管事的办事效率很高,只花了半个上午就把这事办好了,就按照她们说的,今天算试工,没有工钱,干完活后检查合格,明天开始就有工钱,按照半个工算。
李梅花既羡慕又懊恼,后悔得直拍大腿:“早知道还能这样,我就把我家爱红和爱国也带来了,能算半个工挣回去两斤大米,也比在家里待着划算多了!”
不过她也就是说说而已。
李梅花心里明白,自己不一定敢去问,别说她,就是这农场里其他跟她一样的临时工,也不一定能找出一个敢去问这事的人。
而且别人也是看梅萍一个寡妇养三个孩子实在可怜,才给的破例,自己家满打满算三个劳动力,算上董芳就是四个,只养着两个孩子,跟别家比已经算很好了。
这种条件,就是她敢去说,人家也不会破例同意的。
姜榕没在农场久待,她不打算现在就找活干,找也不想找自己不擅长的活。
所以她在这事解决后,就自己往城里去了。
梅萍提醒她,她丈夫的事可以跟城门那儿的士兵打听打听。
姜榕嘴上应着,实际上没想过去问,因为那不过是她为了更容易取信别人瞎掰的一个身份。
另外,她还有其他顾虑。
即使从她在山里遇到人开始,但凡听人说起解放军,全都是称赞,没有一个说不好的。
可她对官兵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并非短时间内就能改变。
在她印象中,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当兵的都不好打交道,绝大部分十分擅长看人下菜碟,是否好说话,全看面对的人身份有多高。
现在她的身份只是个平头百姓,还是逃难到这边难民,万一哪里让人家看不顺眼,为难她,可就要给梅萍甚至董芳一家惹麻烦了。
然而接下来遇到的事,慢慢开始打破了姜榕对官兵的刻板印象。
她原本在一个挑担子的老农身后排队,轮到她前面几个人的时候,检查证件的官兵抬头往这边看了几眼,就转头跟另一个士兵说了几句话。
那士兵听完,也看了这边一眼,点点头,就往这边走来,姜榕见状不由得紧张起来。
没等她做出反应,前面的老农已经冲着往这边走的士兵大声嚷嚷起来了:“哎呀,老汉我还挑得动,不用你们年轻人帮忙!你们忙你们的去吧!”
姜榕震惊了,青天白日的,这老农可别是在说梦话吧?
官兵会帮忙?不抢你的就不错了!
结果那个士兵还真是来帮忙的:“大爷,你怎么还自己挑粮来?我记得上回你在城门这儿就把腰扭了,还是让我来吧,这回也是跟上次一样送到粮站?”
“对对,是送到粮站,那里价格合适,不糊弄咱老百姓,哎呀真不用帮我,扭那一下只疼了几天,抹了药早好了,一点不妨碍下地干活,你们平时又要训练又要干活,也辛苦得很,真不用帮我!”
大爷推让了一番,还是没争过那个士兵,担子被士兵接到肩膀上挑着进城了,大爷只能养着笑脸颠颠地跟在旁边。
而排队的其他人,对这一幕全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姜蓉也只好收起自己的惊讶,装作跟其他人一样。
轮到检查她的证件时,检查的士兵看完她证件上的信息,知道她是逃难到这边来的,人家还好心提醒她:“城里有收容灾民的收容所,如果你在生活上有困难,可以去那里寻求帮助,想返乡或者落户也可以去那边,会有人安排。”
“谢谢!”姜榕忽然就生出了一股跟对方打听丈夫下落的冲动。
她有想过,是不是仲烨然也来了这里,所以自己来到这边后,才会激活签到系统。
如果他真的来了,那么不管他是否还活着,姜榕都想找到他。
可她跟梅萍她们说自己丈夫参军这事,是为了更能取信她们而撒的谎。
现在又要怎么跟人家士兵说呢?
还是继续扯谎?
万一这些士兵真的帮忙去找人,岂不是白白浪费人家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
也许还会暴露自己撒谎的事,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最终,姜榕还是没开口,收起证件,随着人群往城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