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教育的探讨(1 / 2)

陈氏学堂开学大典,因为突发事件,无疾而终。

但这也改变了陈氏学堂的属性,原本计划招收800达官显贵子弟,外加200工匠子弟。

年龄限制下,达官显贵子弟只收了100不到,剩下的名额全部留给百姓和工匠子弟。

可这样一来,学费就收不上来多少。

不过陈林也没指着学堂赚钱,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理工科人才。

但也不能赔本赚吆喝,那就让那不到100的勋贵子弟承担所有学费吧!

陈林表示,我实在是太仁慈了。

至于师资力量,以陈小兰为首,30个银行账房为主干,这些是数学教学主力,轮流前来教学。

除此之外,一些年老不能动手的工匠,则作为机械学的老师,教授一些基础机械原理。

物理知识方面,只能由陈林这个万能的,时不时来开一堂公开课了。

还有就是杨士奇、铁铉他们几个,学习知识的同时,空闲时也要来上课

至于基础的文科,这个好解决,随便找几个秀才教写字就行,主要是针对百姓家的那些孩子。

朱雄英那几个小屁孩,也正式移交陈氏学堂,和勋贵子弟编成一个班级。

因为这些人文科上有一定基础,不用特意再学,直接上小学数学。

学堂这边的事情安排的差不多后,陈林本打算去龙江驿。

可一看天色,又懒得去了。

朱元璋和朱标也不催他,生怕惹恼了,什么时候不声不响跑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一行人留在陈林原来的房间,重新研究教材和班级的划分。

“皇长孙他们加上勋贵子弟,一共102人,全部编入一个班级,由皇长孙担任班长,朱高炽担任副班长。”

“工匠子弟原计划收200人,已经招收完毕,本来是该编成两个班级,学习基础数学后直接研究物理和机械操作。”

“现在扩大招生,我计划招收500人,编成五个班。”

“最后的400名额,留给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明天开始正式对外招生,免学费,还包住宿、伙食。”

“但这400人必须是脑子灵光,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

这关乎到第一批学员的成材率,关乎陈氏学堂的名声,必须严格挑选。”

陈小兰点头一一记下。

“那年级划分呢,像皇长孙他们几个,基本都有小学三年级的基础,他们也要从一年级开始吗?”

陈林点头道:“是的,从头开始,提拔他们几个成为班干部或是小组组长之类的,辅助教学。

几个小屁孩在教他人的同时,其实也能巩固之前所学,还能跟勋贵子弟打成一片,两全其美,你说对吧老朱!”

朱元璋赞同道:“你说的很对,如果这批勋贵子弟能学出来,将来就是雄英他们的臂膀。”

“有着同窗这层关系,用起来也放心许多。”

陈林站起身:“那就这么定了,教具,书本什么都准备好了吧!”

“已经准备妥当。”陈小兰回答道。

这时候朱标突然提出:“爹,我觉得可以让李先生和其他一些德高望重的文臣,有空时来学堂教授文科,免得再花钱请夫子。”

“这样也能更好的宣传学堂,顺便体现朝廷对学堂的重视,为下一届招生打好基础。”

“等师资力量储备足够厚,我建议将陈氏学堂的模式推广出去,在每一个州府都建设一个类似的学堂,为朝廷培养更多的理工人才。”

朱元璋听后看向陈林:“你觉得如何?”

陈林琢磨了一下:“想法很好,可这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师资力量不是那么好培养的,除非在国子监挑选可用人才,专门培养师资力量,或者在民间挑选对数学、对理科有兴趣的读书人,这样倒是能加快一些速度。”

“可两千年的儒家影响,导致天下读书人皆是重文,而轻数理,怕是有点难度。”

朱元璋点点头:“这个你别管,咱会安排。”

“你只管按照后世的教材,编写适合大明现状的教材即可,其他事交给朝廷处理。”

陈林一个响指:“这个简单,那咱们就各自发力,扭转大明教育趋势,向工业革命迈进!&bp;”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了一眼。

这小子果然是为了完成工业革命!

好在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少说十年,多则数十年才能完成。

只要工业革命一天没能达成,这小子就不会离开。

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另一边,一行淮西勋贵来到韩国公府拜见李善长。

宋国公冯胜也在其中,他现在无比后悔,怎么就有眼不识泰山呢!?

李善长大致了解情况后说道:“陈林此人可以接触,但万不可得罪。”

“老夫观此人对陛下的影响力,还在皇后之上。”

“他的一系列举措看似杂乱无章,天马行空,可统合在一起却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强国富民。”

“比如那些先进枪械,陛下于我等透露的皇家贸易集团,还有那个

最新小说: 不可告人关系 我在港娱吃瓜看戏 我的牧场物语画风不太对 灵厨穿回现代开饭馆[美食] 十九世纪换嫁情缘 我的丈夫不可能喜欢我 在贵族学院玩RPG游戏 退婚家暴男,嫁给高冷大领导! 与太子爷当年那些事 藏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