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的气息,在房间里弥漫开来。周雨桐掏出手机给数据中心发消息:“麻烦在方舟系统的文化板块预留‘古琴韵律库’,我们要把‘治水曲’的音频传上去,让更多人能通过琴声参与生态保护。”
消息发送成功后,马超已经将传感器装进设备箱:“监测站那边都准备好了,我们现在过去安装,傍晚就能重启监测系统。”&bp;柳清月点点头,将浸泡好的蚕丝捞出来,小心翼翼地晾在竹架上&bp;——&bp;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蚕丝上,像给银丝镀了一层金边。她看着竹架上的蚕丝,又望向窗外老街的景象:孩子们追着卖糖画的老人跑过石板路,张婶的早点摊前围满了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容。
“走吧,我们去监测站。”&bp;柳清月将青铜音叉放进背包,琴案上的古琴谱还摊开着,晨光落在&bp;“治水曲”&bp;最后一个音符上,旁边祖父的批注&bp;“传承非守旧,是让老智慧活在当下”,在光影里格外清晰。她知道,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守护,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bp;——&bp;古琴的韵律会伴着湿地的流水,传到更多人心里,让&bp;“人类&bp;-&bp;技术&bp;-&bp;自然”&bp;的平衡,在临溪镇的土地上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