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的五个人笑闹着走在街上闲逛,期间买了足够吃一个月的陈年粟米30斤,花了三两银子。
这可把李月兰心疼死了,不就是现代的小米吗,贵到离谱。
三两银子,相当于三千块钱了,按照她的购物习惯,一斤小米十元她会买,一斤一百元不就是冤大头吗?但今天他们为了活命就做了一回冤大头。
谢锋轻轻松松把米袋搂住抱在胸前。
想到在炎热的七月赶路,每天要被晒脱一层皮,谢广福提议给每人买了遮阳的草帽和一双布鞋。
布鞋是汝阳府城最常见的千层底,虽然没有现代鞋好穿,但咬咬牙也必须要买了,因为总穿现代鞋子也不是长久之计,每天遮遮掩掩的,很不自在。
万一路上再遇到沈砚这种绝顶聪明人,他们可能会露馅,所以这段时间,他们脚上的鞋子就算沾满尘土,也不会清理,尘土是最好的保护色。
买完必需品,五人来到"松墨斋"的外面,这是一家书店和文具店结合体。
谢文脚下一顿,眼睛黏在书斋门口挂着的《四书集注》木刻封面上,挪不动步了。
"进去看看?"谢文嗓子发紧,谢家其他人自然是没有意见的,在现代谢文要买书籍资料,谢秋芝要买画笔和颜料,谢广福和李月兰偶尔也会陪着去书店大肆采购一番,所以谢文和谢秋芝读书和画画用到的东西家里从来不缺。
书斋里墨香混着陈纸的气味扑面而来,满眼都是乌木书架、青玉笔格、象牙裁纸刀,笔墨纸砚也陈列整齐。
一排排书架上,《三字经》《百家姓》码得整整齐齐,掌柜的似乎在接待着其他客人,并没有第一时间跑出来迎客。
谢秋芝五人就自顾自的在书店里转悠,可当谢秋芝随手翻开一本书,看到标价“纹银三两”,一家人同时倒抽一口凉气。
谢秋芝拿手指悄悄捅了捅谢文,小声嘀咕“够买三十斤糙米了。”
谢文却盯着另一侧书架,那里摆着真正的“科考入门”书籍《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辑要》,书面是蓝布函套,里面的纸色微黄,墨香沉厚。
他眼里顿时亮起高考刷题时的同款光芒,可翻开扉页,又看到“一两二钱”“一两五钱”的标价,光又瞬间熄灭。
谢锋握拳轻咳“咱就买最紧要的书。”
掌柜的是个白胡子老儒,听到门口有动静,这才从雅室出来接客,见五人荒民打扮,也没有露出鄙视的神态,询问了一下,知道是给谢文购置科考入门书籍,笑吟吟地捧来一套“蒙学四宝”描红本、小字仿影、羊毫中楷、松烟墨条,统共二两银。
谢文嘴角一抽这玩意儿给六岁童生启蒙还行,对他一个十八岁的灵魂来说,等于让他背乘法口诀表。
谢文尴尬的委婉的拒绝“先生,可有‘便蒙而不稚,可窥制艺门径’的书?”
老掌柜捋须想了想,踮脚取下书架上方的三本书,乐呵呵道“有的,有的。”
谢文看到他拿下来的三本书,顿时爱不释手。
一本《四书大全笺解》,里面删繁就简,保留朱子原注,又添“行文提掇”小字,方便揣摩八股破题。
还有一本《小题正鹄初编》专收乡试、会试“小题”佳作,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满分作文模板。
最后一本是《字学举隅》,这本书前半是偏旁部首源流,后半直接给出“科场俗体字”正误表,相当于一本“高考规范字形手册”。
三本书都是好书,就是价格太离谱了,比汝阳府中等人家娶一房媳妇的彩礼还贵。
三本合计十二两银,贵的离谱。
不仅书籍贵,笔墨纸砚也贵的离谱!
谢锋看着谢文眼睛就没离开过那三本书,心里也是想要给他买的,毕竟弟弟爱读书他是赞同的。
谢锋咳了一声,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极低“掌柜的,寒门求书,能不能再让个价?”
掌柜捻着山羊胡,面露难色“松墨斋的规矩严,小人也不敢擅作主张……”
恰在此时,里间雅室的竹帘微微一动,一只修长的手探出来,指尖在柜台上轻叩三下,掌柜眼角余光一扫,心里顿时有了底,却仍佯装踌躇
“诸位稍等,容我再去请示东家。”
帘后,沈砚倚窗而立,手中茶盏未动,只低声吩咐“五折,再送一刀毛边纸。”
掌柜回到前堂,假装一脸“割肉”表情“东家发话,灾年求学,寒门更是不易,这次给你们打五折!六两银子三本书,另赠毛边纸一刀。”
谢家人面面相觑,谢秋芝生怕掌柜的反悔,利索地从怀里掏出钱袋,倒出六两碎银,叮叮当当排成一列“成交!”
掌柜把银子收入盒中,又用红纸包好刀毛边纸,递到谢文怀里“小郎君,纸上鹏程,莫辜负了松墨斋今日之让。”
谢秋芝给娃银子在旁边悄悄观察雅室那边,看见雅室帘缝里那道熟悉的青衫身影,心里一动,唇角抿出一点梨涡。
她装作挑选狼毫,慢慢靠近那间雅室,最后指尖在帘边轻轻一抚,低声道了一句“多谢沈大人。”
帘内,沈砚垂眸,指尖摩挲着茶盏边缘,雅室内茶香氤氲,听到谢秋芝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