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建议,就算老爹不同意自己占据涿州的建议,但真到了那一天,他一定会觉得很香……
原因无它!
在他看来此次北伐,突袭幽州的成功率实在太低了!
虽然他不是专业的军事家,但毕竟是历史系毕业的,而且男人天生都对战争感兴趣,古代的著名战役他好歹也是研究过的。
别的不说,史书上对宋太宗赵匡义(赵光义)两征燕云的记载他还是很清楚的。
特别是成就赵匡义“高粱河车神”美名的高粱河之战。
赵匡义在平定北汉后,便直接发兵,大举进攻幽州。
和此次老爹郭荣的想法一样,赵匡义也是想趁着大军消灭北汉士气大振,一口气突袭幽州,进而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
他也同样亲率大军北伐,甚至攻至幽州城南,一度取得了“(宋)势益张,围城三周,穴地而进,城中民怀二心”的绝大优势!
可宋军即便连续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幽州城依旧久攻不下。
最后辽国援军赶到,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
赵匡义更是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急速南遁,驴蹄子都跑出火星儿了!
而赵匡义即便腚上中了两箭也丝毫不影响他“驴车漂移”的速度!
当时赵匡义的部队可比老爹郭荣现在的部队人数更多,士气更盛。
甚至同样采取了孤军深入,奇袭幽州的战术,但却以惨败告终。
正是因为这样的“前车之鉴”……
不对,应该说是“后车之鉴”!
毕竟此时的赵匡义还没有升级为“高粱河车神”。
得近二十年后了!
不过有郭宗训在,就不知道他赵匡义还有没有升级成“高粱河车神”的机会了……
反正就是因为这高粱河之战,郭宗训才觉得奇袭幽州的胜算很小。
甚至是不可能取胜!
而他提出的占据涿州、固守涿州、围困幽州,静待幽州有变的建议,则是充分吸取了“高粱河车神”第二次北伐的经验与教训!
赵匡义的第二次北伐正是雍熙北伐!
此次,赵匡义吸取了高粱河之战的教训,不再孤军深入,而是集结二十多万大军,兵分三路,协同作战,势必报“腚中两箭”之仇!
初期,在潘美、田重进、杨继业、曹彬等名将的猛攻下,捷报频传,宋军可谓是战无不胜。
东路军曹彬更是一路攻至涿州,顺利占领涿州,只待其他二路合围幽州!
然而,等辽国援军赶到之后,东路宋军的粮道却经常被辽军的骑兵给截断,故而不得不后撤。
这也直接导致后续的粮草供应出了大问题,影响了整个东路的进攻。
东路一败,合围幽州的战略就彻底泡汤了,辽国全力对付其他两路。
即便有杨继业、潘美、田重进这样的猛将,中西两路也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但在他看来,比起第一次的孤军深入、奇袭幽州,第二次占领涿州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只是因为粮草与具体的细节战术出了问题!
当然,这两次战斗毕竟和现在老爹郭荣的这次北伐不同。
无论是敌方将领还是我方战况,都不可同日而语。
总而言之:
奇袭幽州的胜算太小,更何况敌方守将是鼎鼎大名的缩头将军萧思温,更加会坚守待援!
等援军一来,只怕老爹定会与赵匡义第一次北伐一样,落个惨败的下场!
而就算占据了涿州,现在的大周也没有中西二路大军来合围幽州。
等辽国援军来了,拿下幽州的可能也同样微乎其微!
这是不争的事实!
难度也都摆在那里……
但别忘了,他毕竟是历史系毕业的!
虽然他变不出像赵匡义那样的中西二路大军,但他可以根据雍熙北伐的经验,尽力固守涿州而与辽国对峙!
更重要的是,他还很清楚辽穆宗耶律璟、萧思温,以及其他大辽官员的资料!
这里面或许就大有发挥空间了……
所以,在他看来,靠奇袭是绝拿不下幽州的,想要拿下幽州的关键就只有两个:
据涿州而与辽军对峙!
静待幽州有变,没有“变”也得强行制造“变”!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他反复构思设计无数遍后决定的方案,毕竟也没有经过验证。
所以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胜算能有几分……
但还是那句话:既然上了赌桌,干就完事了!
老爹追梦,当儿子的怎能不尽全力托举?
而让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发兵北上,先攻易州,再攻涿州,让昭义节度使李筠伺机进攻辽州,这便是他整个计划的第一步!
至于第二步,当天下午,他就在自己的营帐中单独召见了他的腰胆韩瞪眼。
看着韩瞪眼没精打采的样子,郭宗训笑了笑:
“韩将军这是怎么了?”
“莫不是在为父皇采纳了赵指挥使的计策而不高兴?”
韩通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