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路旁的白杨树叶子几乎落光,挺拔的枝干像一排排哨兵,守护着这条通往郊区的公路。
寿杨说是龙城的一个区,但是实际上并不与龙兴区、河东区这些主城区相连,隔着魏次才能通往龙城大学所在的志合区。寿杨区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城,这里比魏次小很多,但更显古朴。进入寿杨区中心,可以看到许多老式建筑,灰墙黑瓦,屋檐翘起,有着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街道不宽,但很干净,行人步伐悠闲,与主城区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李天帛发来的定位是寿杨区中心的一家老字号餐馆——“清和园”。餐馆门面不大,但古色古香,黑底金字的匾额已经有些年头,门口挂着两个大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停好车,刚走到餐馆门口,就看到李天帛和一个年轻女孩迎了出来。李天帛穿着休闲夹克,眯着小眼睛,笑容一如既往地阳光。他身边的女孩个子不高,圆脸大眼睛,看起来温婉可人。
“老哥!嫂子!”李天帛大步上前,给了陈秋铭一个结实的拥抱,然后又向黎晓知礼貌地问好。
“天帛,好久不见!这位就是小赵吧?”陈秋铭笑着看向女孩。
李天帛连忙介绍:“对,我女朋友小赵,在区文化馆工作。小赵,这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陈秋铭老哥,还有黎晓知小姐。”
小赵落落大方地伸出手:“陈哥好,黎姐好,天帛经常提起你们,今天终于见到了。”
寒暄过后,他们走进餐馆。内部装修保持了传统风格,木质桌椅擦得发亮,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和书画作品,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檀香和食物香气混合的味道。
落座后,李天帛神秘地笑了笑:“老哥,今天请你尝一下我们寿杨的特色美食——头脑。”
陈秋铭闻言愣了一下,表情有些困惑:“头脑?是什么东西?人体器官我可不吃。”
李天帛哈哈大笑:“绝对和人体器官无关!是一种传统小吃!”
陈秋铭仍然皱眉:“动物的头脑我也不吃。”
这下连小赵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陈哥,不是那个意思啦!‘头脑’是我们这儿一种特色美食的名字,跟脑袋没关系。”
说笑间,服务员已经端上来四个白瓷大碗。陈秋铭和黎晓知好奇地看去,只见碗里是乳白色的糊状物,用勺子轻轻一搅,能看到里面藏着切成小块的羊肉、山药和莲藕,香气独特而浓郁。
李天帛热情地介绍:“这就是寿杨‘头脑’,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用羊肉、山药、莲藕、黄芪、黄酒等原料,经过好几个小时慢火熬制而成的。营养丰富,冬天吃最合适,暖身又补气。”
陈秋铭和黎晓知相视一眼,小心翼翼地各舀了一勺送入口中。一种复杂而奇特的味道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酒的醇香、肉的鲜美、药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对于第一次尝试的人来说,确实需要些时间适应。
“怎么样?”李天帛期待地看着他们。
陈秋铭斟酌着用词:“嗯……很特别的味道,一言难尽。”
黎晓知也委婉地表示:“可能需要习惯一下。”
李天帛不以为意地笑起来:“正常正常!就跟北京豆汁儿一样,爱喝的爱得不得了,不爱喝的根本咽不下去。不过这东西可是我们寿杨的宝贝,老一辈人没有不喜欢的。”
他继续介绍道:“吃‘头脑’还有讲究呢,要配上一壶温热的黄酒,一碟腌韭菜,还有刚出炉的烧麦。”说着,服务员已经将这些配套的食物一一送上桌。
陈秋铭看着这一桌颇具仪式感的早餐,不禁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啊。”
尽管努力尝试,陈秋铭和黎晓知还是不太能接受“头脑”的特殊风味。小赵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悄悄示意服务员上了第二个招牌——铜火锅。
当冒着热气的铜火锅被端上桌时,陈秋铭眼睛一亮:“这个看起来不错!”
传统的紫铜火锅,中间烟囱里炭火正旺,周围汤锅中翻滚着浓郁的骨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式食材:手打肉丸、小酥肉、狮子头、烧肉、炸豆腐、粉条、白菜……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铜火锅也是我们寿杨的特色,”李天帛一边帮大家调配料碗,一边介绍,“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暖和又热闹。”
这次的食物显然更合口味,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火锅,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火锅的蒸汽氤氲上升,在窗前结成细小的水珠,窗外是寿杨老街的景象,仿佛一幅活动的风俗画。
吃着聊着,话题自然转到了陈秋铭和李天帛的相识过程。
“说起来,我和天帛的认识还挺有意思的。”陈秋铭给黎晓知夹了一个肉丸,对小赵说,“那时候我在大学创办历史社团,天帛比我小三届,一入学就对这个社团特别感兴趣,主动来找我报名。”
李天帛接话道:“那时候老哥可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特立独行,很多人对他又敬又怕。我鼓起好大勇气才去找他呢!”
“结果一聊发现特别投缘,”陈秋铭回忆道,“天帛虽然比我小几岁,但对很多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