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角的小树苗蹿高半丈,年轮悄悄添了几圈。
赵穆清与方攸宁这对龙凤胎,转眼已到上小学的年纪。
他们就读的学校,并非寻常之地,而是隐于京城静谧之处、门禁森严的干部子弟学校。
红墙碧瓦掩映于葱郁林木间,看似寻常,却汇聚着一批身份背景特殊的孩子。
这里的教育理念自成一体,除扎实学科基础外,更注重视野、思维与格局的塑造。
两个孩子完美承袭了父母的基因。
妹妹方攸宁,小小年纪眉目间已初具母亲方允那种明媚大气的神采。
一双黑亮的眼睛灵动慧黠,反应敏捷,尤其在需要快速决断和空间想象的领域展现出惊人天赋。
哥哥赵穆清则愈发像父亲赵廷文,容貌清俊,性情沉静,善于观察思考,言语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对抽象复杂的概念领悟力极强。
赵廷文和方允对儿女的天资深感欣慰,却也并未急于催迫。
在发现两个孩子对现有课程确实“吃不饱”后,经过谨慎评估和与孩子的沟通,顺其自然地支持了他们跳级的申请。
于是,年仅六岁多的兄妹俩,背着略显宽大的书包,直接步入了三年级的课堂。
然而,校园的学习仅是他们成长的一隅。
真正的“精英教育”,更多渗透在假期与周末的各类安排中。
他们的家庭背景为他们打开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门,而他们自身的聪慧,也让他们能够理解并吸收这些远超同龄人认知范畴的知识。
方攸宁自幼对军事怀有浓厚兴趣,这令大伯赵廷琛格外欣喜。
她七岁那年,第一次被带至京郊某军事科研单位参观。
巨大的风洞实验室、轰鸣的测试平台、屏幕上流动的复杂数据……非但没让她畏惧,反而令她双眼发亮。
起初研究人员只当她是个孩子,拿出简单模型讲解,她却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仰头发问
“这个峰值波动是因为进气效率不够吗?”
一语既出,让在场的一位老工程师惊讶得推了推眼镜。
自此,这成了她寒暑假的常态。
有时去航天某院看卫星模型,有时赴舰船所了解流体力学,有时又出现在电子对抗实验室,聆听前沿信息战理念。
她从不走马观花,总是带着思考观察、提问。
除了智力拓展,体能和意志的训练同样重要。
她的假期里有固定的“体育课”。
教练是经严格筛选的退役特种兵,训练场位于西山脚下。
内容从基础体能、格斗擒拿,到野外定向乃至简易战术配合,不一而足。
方允曾有些心疼,赵廷文却坚持
“赵家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该有韧劲。不求成高手,但要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
这天,在西山某高保密训练馆内。
方攸宁正和几个年纪相仿、同样来自背景特殊家庭的孩子一起进行格斗对抗训练。
她穿着合身的训练服,小脸绷得紧紧的,眼神专注。
轮到她对练时,教练看了看名单,叫出了一个名字“盛秉均。”
一个高她半头、十岁左右的男孩应声出列。
他是盛书记家的小儿子,眉宇间已带英气,神态却带着点这个年纪男孩常有的、面对女生时故作老成的别扭。
盛秉均看了看对面站着的、明显比他小一圈也矮一截的方攸宁,皱了皱眉,直接转头对教练说
“报告教练,我不和女生打。”
语气里倒没有恶意,只是觉得胜之不武,甚至有点麻烦。
这话瞬间点燃了方攸宁的好胜心。
她本来还挺平静,一听这话,小眉毛立刻竖了起来。
“喂!盛秉均!”
她清脆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服气,上前一步,仰头看着他
“你看不起女生?怕输了丢脸是不是?”
盛秉均被她说得一噎,脸微微发红“谁怕了?我是让着你!”
“用不着你让!”
方攸宁哼了一声,小下巴扬得高高的,眼神里全是挑衅
“战场上敌人会因为你是女生就让着你吗?赵家人从来不需要别人让!你是不是不敢?怕被我打趴下?”
她的话像小刀子一样,句句扎在盛秉均那点男孩的自尊心上。
周围其他孩子也投来看热闹的目光。
盛秉均被激得上了头,那点绅士风度也顾不上了,梗着脖子对教练说
“教练!打就打!”
教练眼中闪过一丝笑意,点头许可。
两人迅速摆开架势。
盛秉均毕竟年纪稍长,力气和体格都占优势,一开始就采取了压制性打法,攻势很猛。
方攸宁灵活闪避格挡,借身材小巧周旋寻机,却仍处下风,几次险些失手。
眼看对方一记凌厉直拳袭来,她似避无可避。
电光石火间,她眼神忽向盛秉均侧后方一飘,小脸露出惊乱之色,脱口喊道“啊!大伯?!”
盛秉均毕竟稚嫩,闻声本能一分神,拳势稍滞!
就在他这零点几秒的分神之际!
方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