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的话题,就这么在陈文彬和林清霞的嘻嘻哈哈斗嘴中过去。
临走前,陈文彬还从徐客家里顺走一罐从内地带回来的“麦乳精”。
这可是好东西,在这个年代的内地可是比肩牛奶的营养品。
稍微有点条件的人家,都必备一罐。
前世的陈文彬在很小的时候也曾尝过,不过是在同学家。
同学妈妈比较热情,给他舀了一勺受潮结块的尝了一次。
那滋味....咬上一口,小颗粒在嘴中发出嘎嘣嘎嘣的清脆声响,
满腔的奶香味让他至今都记忆犹新。
长大以后,陈文彬倒也买过一两回,可惜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味道。
也不知是不是近墨者黑,林清霞跟着有样学样的,抱起一罐,甚至还多拿了一盒“雪花膏”。
陈文彬看着也眼热,伸手过去,却不想被林清霞拍了一巴掌。
“你一个大男人用这個干嘛,平白糟蹋好东西,我替你用了。走走走,快点回去....”
说着,林清霞把陈文彬那盒雪花膏揣进兜里,然后推着他一同离开。
两人跟个‘雌雄大盗’似的就这么连吃带拿的离开,
站在门口相送的徐客久久不能平复。
虽然这本就是他从上海带回来送人的。
但这么厚脸皮的自己拿走,还是让徐客一阵无语。
不过更让他疑惑的是,这两人什么时候关系这么亲密?
回到出租屋,
陈文彬就迫不及待的撬开罐子,给自己泡了一杯。
然后来到这间原来是次卧,现在被他整理成书房。
有句话林清霞倒是没说错,他确实被退过一次搞。
准确的讲,连退稿都不算,压根就没回信。
整个香江约500万人口,大大小小的报社不少于50家。
竞争尤为激烈。
但凡能争出头的报纸都是有过人之处。
像《成报》这种靠着娱乐新闻、马经这类吸引底层市民,
《明报》《香江商报》这类走“精英”路线,吸引知识分子、律师、医生、教师等。
而《南华早报》《大公报》这种就不多说,属于定向群体。
给你模仿都没办法模仿的。
陈文彬投稿时啥也不懂,写了个三万字的开头就信心满满的投给《成报》。
结果人家压根没鸟他,连回信都没有。
不是小说的内容问题,而是现在的陈文彬压根就没名气,
《成报》主打娱乐新闻,副刊虽然也刊登小说,但那都是名家。
陈文彬这种听都没听过的小卡米,凭什么给你机会?
别说什么文好可破这种话。
报纸上刊登小说跟后世网络连载的小说区别很大。
网络连载小说是以质量取胜,属于矮个子里找将军。
而一张报纸就这么大,每一个细小的内容都要确保吸引人眼球。
一個名不经传的作家,没有拿的出手的作品,也没有市场证明。
对于销量高的大报纸来说,刊登你的小说,等同于在赌。
何况是《成报》这种头部的报纸。
加上陈文彬现在写的题材在香江并不流行,甚至可以说从未见过。
被人拒稿也算是情理之中。
后来陈文彬学聪明了,总结失败的经验之后,把目标瞄准那些日销过万的中层报纸。
这一次,效果很好。
连着四家,有三家回信,表示愿意商谈。
只不过,最后因为稿酬问题都没谈拢。
通俗小说因为比较吸引人,相较撰稿的作家来说,稿酬要略高一点。
但其实也高不到哪里去。
普通作家,稿酬都在千字30-50港元区间。
稍微有点名气的会突破千字100,
顶尖作家待遇是最好的,千字200到300港元。
那位号称是香江稿酬最高的倪眶,传言说他现在字字如金,千字千元。
至于真假就无从得知,他这么说市民就这么听。
反正他在金镛的《明报》上是千字200港元,这個是经过多位知情人士证实的。
给陈文彬回信的三家里面,有两家想要直接以8000港元买断,
另一家给到千字30元,
条件是拿走版权。
很明显,人家就是欺负陈文彬是新人。
承认你作品写的不错,却又想着法子压榨。
最后,陈文彬在偶然间,选择一家日销3000份的小作坊报社。
千字50元,
并且,对方还承诺只要陈文彬能写,
别说一天四千字,就是一天一万字都可以。
说实话,要不是“熟人”介绍。
以那家报纸的特殊的位置,打死陈文彬都不会选择。
不过呢,也是因为有了这家报纸的大胆尝试,这部“盗墓题材”的小说才得以走入人们的视线。
仅仅过去十天不到,就有三家日销过万的报纸编辑联系他,
夜里,
陈文彬伏案在书桌前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