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秋,上海的梧桐叶被战火熏得泛黄,飘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蓝布包袱,挤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耳边满是逃难人群的叹息与孩子的啼哭。她的父亲是沪江大学的教授,三个月前随校西迁,临走前给她寄来一封字迹潦草的信,只说&bp;“联大乃读书人之薪火,速来昆明汇合”。
火车在崇山峻岭间颠簸,每到一个站点,都有穿着破旧军装的士兵上车查验。飘把父亲的信藏在贴身的衣袋里,指尖反复摩挲着信纸边缘,心里既忐忑又期待。她听说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学者,可也听闻滇缅公路崎岖难行,日军的飞机时常在头顶盘旋。
行至贵阳时,火车突然停了下来。车厢里的人纷纷探出头,只见前方铁轨被炸毁了一段,碎石散落一地。列车员拿着扩音喇叭大喊:“各位旅客,前方路段遇袭,需换乘汽车前往昆明!”&bp;飘跟着人群下车,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换乘的汽车是破旧的卡车,车厢里堆满了行李和书籍,飘只能挤在角落,双手紧紧抓住栏杆。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路面坑坑洼洼,每一次颠簸都让她浑身酸痛。途中,她认识了同去联大的男生陈默,他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怀里抱着一摞线装书,说起联大的教授时,眼睛里满是崇拜。“听说朱自清先生会在课堂上朗诵诗歌,闻一多先生还会带着学生去野外考察呢!”&bp;陈默的话,让飘对西南联大的向往又多了几分。
历经十几天的奔波,飘终于抵达昆明。站在联大校门口,她望着那简陋的校门,门框上&bp;“国立西南联合大学”&bp;几个大字虽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校园里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大多是铁皮屋顶的平房,风吹过的时候,屋顶会发出&bp;“哗啦啦”&bp;的声响。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随处可见捧着书本的学生,有的坐在树下,有的靠在墙角,即使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专注地学习。
飘的宿舍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面摆放着四张上下铺的床,墙壁上布满了裂缝。同宿舍的有三个女生,分别是来自北大的林薇、清华的苏晓和南开的赵敏。林薇性格开朗,擅长交际;苏晓文静内敛,喜欢钻研数学;赵敏则活泼好动,对生物学充满兴趣。她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性格,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bp;——&bp;在烽火中坚持学习,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顿好行李后,飘迫不及待地想去校园里逛逛。她沿着校园的小路行走,看到了一间间简陋的教室,教室里的桌椅破旧不堪,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文字。在操场的一角,她看到一群学生正在举行辩论会,主题是&bp;“抗战时期的教育发展”,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却丝毫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傍晚时分,飘来到校园里的图书馆。图书馆很小,里面的书籍却很丰富,既有经典的文学著作,也有前沿的科学期刊。她在书架前徘徊,随手拿起一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就在这时,她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同学,你也喜欢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吗?”&bp;飘转过身,看到一位穿着长衫的先生,面容儒雅,眼神温和。她连忙点头:“是的,先生,我很喜欢他的文章。”&bp;先生笑了笑:“我是联大的国文教授沈从文,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问我。”&bp;飘没想到自己刚到联大,就遇到了著名的作家,心里既激动又紧张,连忙向沈先生道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飘开始了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她就会和同学们一起去操场跑步,然后去食堂吃简单的早餐&bp;——&bp;一碗稀粥和一个馒头。上午的课程大多是专业课,老师们虽然教学条件艰苦,却依然认真负责,每一堂课都讲得生动有趣。下午的时候,她会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晚上,宿舍里没有电灯,大家就点着煤油灯学习,直到深夜。
虽然学习生活很艰苦,但飘却觉得很充实。她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也感受到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她知道,在这样的烽火岁月里,能够有机会继续学习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她格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提升自己,希望将来能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飘渐渐适应了西南联大的生活。她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天,学校举办了一场文物展览,展品大多是从各地征集来的古代文物,有青铜器、瓷器、书画等。飘对历史文物很感兴趣,一早就来到了展览现场。
展览厅里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展品。飘沿着展台慢慢行走,仔细地欣赏着每一件文物。当她走到一个角落的展台前时,被一卷古老的竹简吸引住了。这卷竹简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表面有些磨损,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文字,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展台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此竹简为战国时期文物,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