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那股无处不在的、带着强制性洁净感的消毒水味儿终于彻底淡去,被一种鲜活、粗粝、充满原始生命力的气息所取代。郑大山办完了所有手续,口袋里那张薄薄的缴费收据轻飘飘的,却仿佛有千斤重,压得他脚步都有些沉。李秀兰则用尽全力,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女孩——蓝溪,迈出了县医院那栋弥漫着病痛与苦涩药水气味的主楼大门。
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带着久违却依旧清冷的暖意。蓝溪下意识地眯起眼,长时间卧床后的极度虚弱让她双腿绵软,几乎将全身的重量都倚靠在李秀兰并不算强壮、却异常坚定稳固的身躯上。她的脚步虚浮,像踩在云端,每一步都深一脚浅一脚,需要耗费巨大的气力。
一辆漆皮剥落、突突冒着黑烟的三轮摩托车停在门口,是郑大山向同村跑运输的亲戚借来的。他仔细地在冰凉坚硬的车斗里铺了一层厚厚的、虽然老旧却浆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皂角清香的棉被,然后才和李秀兰一起,几乎是半抱半抬地将蓝溪安置上去,再用另一床被子将她从头到脚仔细裹紧,只露出一张苍白得近乎透明、写满茫然与疲惫的小脸。
“坐稳了,蓝蓝,咱回家了。”李秀兰微微喘着气,替她将额前被风吹乱的几缕碎发仔细拢到耳后,眼神里充满了近乎虔诚的怜爱和一种如释重负的期待。
发动机发出沉闷而嘈杂的轰鸣,车子颠簸着驶离了县城。窗外的景象如同流动的画卷,从整齐却冰冷的楼房街道,逐渐变为开阔的、田垄纵横的萧索田野,大地尚未完全从冬眠中苏醒,透着一股料峭的春寒。最后,一片波光粼粼、浩瀚无垠的水域占据了整个视野的尽头,空气中那股独特的、复杂的气味也愈发浓烈起来——那是混合了湿润水汽、河底淤泥的土腥、腐烂水草的微腥以及新鲜鱼虾特有的咸腥气息,浓郁、原始,充满了劳作的痕迹与生命的力量。
对于郑大山和李秀兰而言,这是家的味道,是刻在骨子里、令人安心的生活气息。但对于蓝溪,这却是完全陌生的、甚至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侵略性的感官冲击。
车子最终在一个小小的、仿佛被时光遗忘的临水村落边停下。村子依偎在宽阔的河湾处,几十户人家的房屋高低错落,大多显得低矮而老旧,墙皮斑驳,浸染着岁月的风霜与水汽的侵蚀。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口或院子里,都晾晒着巨大的、深灰色的渔网,像一片片巨大的、疲惫的翅膀,悬挂在竹竿或木架上。各种渔具、浮漂、木桨杂乱却又有序地堆放在墙角屋后,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生计。
郑大山的家就在离水最近的地方,几乎是探入河中的一角。一栋低矮的砖瓦房,屋顶覆盖着深色的瓦片,许多已经碎裂或长满青苔。房屋基座是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和粗糙的混凝土垒砌的,用以抵御河水的冲刷。一个简陋的、由歪歪扭扭的木桩和旧渔网围起来的小院,直面着滔滔河水。
“到家了,蓝蓝。”郑大山停好车,声音里带着一丝回到熟悉领域的不易察觉的松弛,但更深沉的,是一种压在他宽厚肩膀上的、巨大的责任。
他和李秀兰再次合力,极其小心地将蓝溪从车斗里搀扶下来。她的脚踏上松软湿润的河岸泥地,微微陷了下去,一种虚浮无根的感觉让她踉跄了一下,下意识地更紧地抓住了李秀兰的胳膊,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
家门前几步开外,就是那条宽阔的、吞噬了她过往又吐出了她的河流。午后的阳光斜照在河面上,碎成无数跳跃的金色鳞片,看起来甚至有种宁静的、温柔的美感。几只老旧的小木渔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用粗木桩搭建的简易码头旁,随着水波的涌动轻轻摇晃,船帮摩擦着木桩,发出吱吱呀呀的、有节奏的轻响,像一首古老的、催眠的谣曲。巨大的、修补过的渔网像神秘的灰色纱幔,晾晒在支起的竹竿上,水珠偶尔滴落,在泥土上洇开深色的印记,散发着浓烈的水腥和鱼腥味。空气里饱含着厚重的水汽,呼吸间都带着湿润的、微甜的凉意,仿佛能沁入肺腑。
李秀兰搀着蓝溪,慢慢走向那扇漆色早已剥落殆尽、露出木头原色和纹理的院门,嘴里轻声叮嘱着:“慢点走,丫头,门槛有点高,小心别绊着。”
蓝溪被动地挪动着脚步,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那片在阳光下闪烁跃动的、无边无际的河水所吸引。那光芒有些炫目,甚至带着一种虚幻的平和。然而,当她的视线穿透那层浮光掠影,真正触及那深绿色的、缓缓流动的、望不见底的、沉默而强大的水体本身时,一种没来由的、强烈的、源自灵魂最深处本能的寒意猛地攫住了她!仿佛那不是水,而是某种活着的、冰冷的、深不可测的巨兽!
她的呼吸骤然一窒,脚步猛地钉在原地,脸色“唰”地一下褪尽血色,变得惨白如纸。
(闪回:冰冷!刺骨的、吞噬一切的、灭绝性的冰冷!无处不在的、令人绝望的黑暗!水不再是柔和的包裹,而是狂暴地、不容抗拒地涌入鼻腔、口腔,剥夺一切呼吸的权利,带来肺部的炸裂般的灼痛!身体沉重得像被无形的巨石拖拽,不可逆转地向下沉、向下沉…无力挣扎,只有彻底的窒息和绝望…)
只是一个极其短暂、模糊到无法捕捉具体影像的碎片,却带着无比真实的、生